心得体会——延安实践教学有感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金秋十月,梦想之旅终于成真。“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革命的艰辛历程,延安精神萦绕于心愈加浓烈,思想和灵魂深处洗礼前所未有。“感动一阵子,践行一辈子”,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赓续新的更大辉煌。纵有千言万语,所思所感且借三组关键词表达。
一、信仰、信任、信心
长征结束后,党中央落脚陕北延安,自此,这里便成了革命的“圣地”。远隔万水千山,进步人士、有志青年、爱国华侨,冲破层层阻拦,一往无前向延安进发,即使没能走进延安,临死也是手抓黄土,头朝着延安方向倒下。80多年前,怀着“朝圣”般心情奔赴延安的每个人,背后都有着一段历经坎坷、惊心动魄的故事。1939年底,一位大学生从上海出发,当把国民党30万重兵、5道封锁线、6300个碉堡甩在身后,终于走到延安南郊,哨兵告诉他这脚下的土地就是延安时,他匍匐在延安的土地上,用鼻子闻,用嘴亲吻,噙着泪水,抓一捧黄土,紧贴脸庞,动情地喊道:“祖国呵,就剩下你这一片神圣的净土了。”忠肝义胆,是信仰的力量在召唤。
延安总体呈现三山鼎峙,二水带围之势。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物产不丰。特别是1941年到1942年,国民党停发了每个月的40万法币、日本人对根据地大扫荡、华北地区连年受灾,根据地一度到了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的境地。八路军从40万减到30万,新四军也减少了二三万,解放区人员少了一半。但边区军民深信,共产党人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广大指战员和延安人民一道参加劳动,朱德开荒种地,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纺线捻纱,周恩来纺出的线还被边区评为甲等线,组织部长陈云担粪积肥,359旅旅长王震手上血泡更是没有断过……,这也才有了“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南泥湾小江南的喜人景象。艰苦奋斗,是信任的力量在支撑。
(未完,全文共2607字,当前显示81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