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在全市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培养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国家创新体系的诸多要素中,人才是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今天,我们专题召开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培养推进会,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纵观历史,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每一次生产力飞跃都离不开颠覆性技术的有力推动。颠覆性技术要靠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处于加速追赶进程中的经济体而言,由高精尖人才数量、人才整体质量和人才创新活力形成的人力资源,对其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够产生效率的倍增效应。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产生一流的科技成果,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拥有创新主导权。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可以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勇于挺进技术“无人区”、开辟角力“新赛道”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近年来,科技创新迅速改变了生产力的要素状态及其组合模式。例如,由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通信等组合而成的数字技术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底座,生产过程也逐渐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地使用生产资料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装备制造技术等促成了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由此,与之相匹配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劳动者,而是能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新质生产力颠覆了传统生产力中所蕴含的“以物为本”、“依附自然”的单向度性,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全体劳动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科学合理地配置生产力中的劳动者要素并提升劳动者素质就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涵。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对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更具有依赖性,更需要做到“目中有人”。“人”这一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通过组织、协调、整合新型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释放其内在的巨大创新创造能力,全面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活动,特别是“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成果,可以实现“从1到n”“裂变式”发展,甚至改变世界。由此可见,培养能够掌握和推动关键技术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是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基石。
二、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与新兴未来产业培育以及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也急需人才。因此,聚焦关键领域急需人才的培养,是中国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未完,全文共4843字,当前显示141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