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从长征史诗中滋养力量赓续前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打结收官,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征程”这三个字意味深长,既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替、接续推进意义上的新征程,也是我党奋进下一个百年的新征程,还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视角看,瞄着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愿景发起冲锋的新征程。翻开党百年征程的历史厚卷,打开建党百年的精神谱系,追寻我们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奋斗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名字、有一段历史、有一种精神、有一座丰碑,高高耸立、彪炳史册,始终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和精神的光芒,那就是人间的奇迹、人类的史诗——“长征”。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重温那段苦难辉煌,重沐那缕信仰之光,重悟伟大长征精神。为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客观的学习解读、深刻感悟这段历史,我主要围绕回望探寻长征是什么、守望卓绝长征学什么、展望新的长征做什么。三个篇章与大家做个学习交流,也就是着重阐述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精神要义,巨大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以期更好地铭记历史、昭示未来,汲取营养、积蓄力量,砥砺奋进、赓续前行。
一、穿越历史沧桑巨变,回望探寻长征是什么。
拨回岁月的时钟,溯回长征的起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对我革命根据地实行大规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由于博古、李德指挥上的重大错误,导致红军遭受巨大损失。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党带领红军毅然决然踏上了漫漫的长征之途,途径两万五千里,历时742天,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用无数英烈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绘就了史无前例的英雄史诗。这里,我主要用5个“伟大远征”作以阐述:
是一次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远征。“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开国上将肖华在长征中创作的《长征组歌》其中的《过雪山草地》。从这首饱含深情的诗词中,很容易把我们带到那段战天斗地志不改、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历史图景。1935年6月,红军开始翻越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数月行军的人困马乏,突然进入冰雪风暴的恶劣环境,有许多年轻的生命以雪山为怀,长眠于此。其中,有一位小战士牺牲前,用冻得僵硬的双手,掏出自己的党证,紧紧地小心翼翼地把它握住,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将它高高地举起,直指正北的方向。一切是那么安静,一切又是那么朦胧,只有那只紧握党证的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高耸的路标,笔直地指向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还有一位名叫小兰的小姑娘,在跟随部队过桥途中,因照看伤员不慎将自己的干粮掉入河中。小姑娘不仅没有告诉战友,而是偷偷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趁着大家不注意时,才咀嚼野菜充饥。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为了不拖累战友,甘愿忍饥挨饿、尝遍人间疾苦。等等,长征路上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是什么让他们至死不渝、前赴后继,是什么让他们信念如磐、风雨无阻,是什么让他们向死而行、挽危既倒,从这些鲜活的事例中,我们不难体悟到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未完,全文共9962字,当前显示134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