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企业内部控制学习体会

《企业内部控制》

学习体会

一、引言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愈演愈烈,在世界范围,重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呈上升趋势,如“巴林银行”、“安然事件”等。这一系列公司财务丑闻及国内以银广夏、郑百文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会计作假事件引起了我国学界对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的重视。在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我国目前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尚处于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在其内部控制工作中还存在经营效率不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等问题。

三、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

(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基础薄弱

任何实践都需要相应的理论为之指导,然而从现有的研究看,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存在封闭化、理论贫困化的状况,这与内部控制的本质要求以及实践作用很不相称。

1、内部控制理论框架滞后。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的coso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理论,指出内部控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内部控制理论。但是我国在会计规范、独立审计准则中尚未接受这一观点。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采用的是传统的三要素观点: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五要素在我国的会计制度、独立审计制度中都尚未引入五要素是内部控制理论的新近研究成果,由于其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许多国家的理论界、各种准则制定机构、大中型企业都已接受这一观点,并按其对准则及内部控制实务进行了修改和改造,这是内部控制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上的滞后性,势必会影响内部控制实务的发展。

2、传统理论限制,目标定位局限。内部控制的定义首先由审计界提出,传统的内部控制理论也通常在会计和审计领域研究。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要素论-内部控制结构论-内部控制风险论)来看,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更多地服从于独立审计实务的需要。如此之弊端就是大大限制了内部控制研究的视野。若要使内部控制真正成为公司的一种基础性制度,内部控制理论必须首先打破局限于会计与审计领域的传统认识,从整个社会与组织运行高度来重新审视内部控制原理。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我国内部控制的定位主要还是局限于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防错纠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方面。这种目标定位的相对低调虽然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状况确实相符合,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状况的不断改善,应有适当的前瞻性与发展性,目标定位应有相应的提高。

(二)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不完善

从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政府的推动对内部控制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有着广泛的社会性。政府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尤其是具有指导和强制意义的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加快制定我国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未完,全文共4153字,当前显示131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