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外显特征和操作策略

在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既适应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但我们现有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管理模式等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它也对学校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我们用较短的时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研究的过程中,两种倾向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一是把问题复杂化。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对学习的理论、经验等没有深入消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过于理想化,怀疑自己组织或设想的活动“算不算综合实践活动”。二是把问题简单化。片面地强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自主选择、直接体验,而忽视了研究探索,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同于少先队活动或课外兴趣活动,活动较多地表现出零散的、表演的成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是一种“形而上”之课程形态,允许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探索。因此,凡是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特征的一切做法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我们更应当在实践中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警惕一些认识与行动偏差的产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初始阶段,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以下一些外显特征,并注意相应的操作策略,将会对我们实施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有所帮助。

1.活动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课程等同于学科和教学,因此,一开始就自觉不自觉地将综合实践活动混同于一门学科,或是依然采用学科教学的固定形态,或是热衷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肢解为各门学科的目标,使用别人编写好的教材,教师也整天想着如何“教”综合实践活动“课”。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绊脚石,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扭转。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形态,应当是学生的活动,是超越传统的以教室为场所、以教材为媒介、以教师为主要传播者的学习活动,要与学科教学有所区别。⑴要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组织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学科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跨学科内容的融合,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都要以融合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及自我等三个维度入手,充分挖掘活动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形成明确的活动主题。⑵以学生的实践为主要活动方式。如调查、访问、观察、测量、记录、实验、讨论、角色扮演、主题研究、制作模型、撰写报告等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⑶要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的诸多限制。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加体现自主性和多样性,既有体现独立性的个体活动,也有体现合作性的小组活动,也有体现集体性的全班交流活动。在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这些形式都可以出现。活动时间的管理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体现灵活性和开放性。


(未完,全文共3825字,当前显示122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