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关系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同时看到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前进。为此,就课改中如何坚持两点论,处理好若干关系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关于老观念与新观念教育观念是在实践上对教育存在的反映,是对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概括。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评价实际的教育工作。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有很大的作用:正确的观念一旦为大家所掌握,就会对教育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陈旧、落后的观念会束缚人们的头脑,阻碍教育实践的健康进行。研究现代化的专家英格尔斯说过:“如果没有观念的现代化,那么,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因此课程改革过程中,都要始终抓住更新教育观念这个根本问题,不仅学校校长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学生家长、党政干部、全社会都要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更新的是陈旧、过时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切教育观念。因此在“更新观念”前不宜用“彻底”来作定语。有些教育观念如“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至今还是适用的,就应把它发扬光大。有些教育观念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只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就可以继续发挥作用。如对于韩愈提出的“传道、授业、解惑”,温家宝同志就进行了新的阐述:“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有的观念如智力长期被认为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实践证明它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多元的能力,因此原来的观念需要更新。有的观念如“分数高、升学率高就是质量高”虽然成了许多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和家长的共识,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也必须加以更新。判断一个观念是否需要更新,不是看它存在的时间和长短,接受人数的多寡,而是看它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实践有无促进作用。现在教育上新名词不少。拒统计,这些年出现的“xx教育”就有658种,“xx性”、“xx法”、“xx模式”就更多。其中当然不乏经过实践产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模式,但也有许多是词汇翻新,不是真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个渐进的过程,不是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或听几次报告就能解决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和思考,才能实现。因此观念更新必须贯穿实践全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未完,全文共5563字,当前显示105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