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资本化视域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激励机制
刘宇璐
【摘要】中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在历经多年的髙速经济增长之后,地方政府在公共品供给领域的表现却并未得到认可。根据联合国发展项目的统计,2012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699,在有统计指标的187个国家当中仅排名第101位,公众对于教育、医疗服务的提供不甚满意。而近年来冬天连续出现影响大范围国土的雾霾,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地方政府过分重视经济发展而导致环境恶化的代价。因此,如何优化地方政府在公共品供给领域的行为激励,不仅是国内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提升財政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地方政府的收入制度是决定地方政府行为激励的重要因素。由于房地产能够作为公共品付费的载体,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价值相关的租金、税收能够使地方政府产生内在动机去自发地回应居民需求。因此,在以公共财政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其可以作为地方财权建设的基础。
【关键词】资本化;地方公共品供给;财政激励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是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在坚持改革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生态环境等公共品质量的不断提升,能够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政府承担着公共品供给的主要责任,几乎涉及除国防、外交外的所有国内公共以来,地方政府在预算内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到2014年已经达到85.1%。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地方政府更是承担了超过90%的支出责任,根据美国学者兰德里的研究部,将中国的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世界其他50余国的比较发现,仅次于中国排名第二的美国地方政府所占支出的比重还不到50%。因此,从支出的角度考查,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分权的国家,没有之一,即中国的公共品供给责任是高度地方化的。与此同时,中国地方公共品供给主要采用集中决策的方式,地方政府在配置公共资源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因而,其治理水平以及在公共品供给中的行为偏好将直接影响公共品供需均衡能否实现以其满意程度。
一、公共品需求的满足:一个“需求表达——财政激励”的框架
(未完,全文共3230字,当前显示98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