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

(一)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快乐。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完全一致。

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中国历朝历代,从夏商周起,就对环保有明确法律与禁令。可以说,中国古代在伦理哲学、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社会结构上都深深体现着生态智慧。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还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用于王道政治的需要。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身和谐。儒家虽不提倡禁欲主义,但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和谐。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途径两条: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与宗教中都有相同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孔子还特别强调和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儒家将以和为主的道德原则制度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礼,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也极力反对人与人的冲突。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要求人们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未完,全文共6297字,当前显示147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