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与重新社会化

【内容提要】犯罪是个体社会化缺陷的表现。社会化缺陷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基础。因此,监狱对违法犯罪者的矫治,应以促进其重新社会化为核心。罪犯的社会化包括社会性重建、健全人格重塑、道德行为和守法行为的养成等内容。

【摘要题】监狱法学研究

【关键词】犯罪人/社会化缺陷/重新社会化

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讲,个体违法犯罪是社会化特别是法律社会化过程的缺陷或障碍导致的。那么,监狱对违法犯罪者的矫治与改造,就应当以促进其重新社会化为核心。犯罪人因社会化缺陷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再到重新社会化,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心理机制加以揭示,是罪犯改造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化与法律社会化

(一)个体社会化

新生儿离开母体,尽管已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但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自然人,一个仅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人,只是具备人的自然属性与身心发展潜能的生物个体。个体出生以后如何逐渐获得与不断丰富人的社会属性,如何适应人类社会生活。如何成为具有独特个性与行为方式的社会成员,这就是个体的社会化问题。

个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通过社会化,习得人类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和价值观,认识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而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国内有学者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把社会化分为四种:(注: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45.)

1.基本社会化。即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语言、生活知识和培养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发展道德及价值判断标准等。

2.预期社会化。指个体在学校等社会机构中逐步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3.发展社会化。即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个体随着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

4.再社会化(或重新社会化)。指个体生活环境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或者由于社会化过程的失败而受到严重处罚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或者重新适应社会,需要对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做出重大调整,进行重新学习。再社会化有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个体自觉主动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后者是指诸如罪犯、劳教人员等社会化失败者,被强制接受教育和改造,以便重新回归社会。

(二)法律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其中,与个体违法犯罪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法律社会化问题。所谓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简而言之,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律意识的过程。

就个体而言,要实现法律社会化,其具体要求就是形成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脑对法律现象的反映,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观点、态度的总称。国内有学者按个体法律意识的功能结构,将其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亚结构:(注:罗大华,何为民,解玉敏.司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7,59,51,55,54.)

1.作为认识功能的法律知识,它是个体形成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2.作为评价功能的对法律的态度,它是影响个体实施合法行为或违法行为的关键性因素


(未完,全文共7864字,当前显示149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