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直面现实敢于探索——读《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口樊养才

自从上个世纪末,苏力发表《法洽及其本土资源》…以来,学界围绕“本土资源说”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止过,借苏力本人的话说:“1996年我出版了第一本论文集《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在法学界引出了一些动静。”该书一版再版,颇受青年学子的热捧与喜爱。以变法、法洽、人治及本土资源为主题的学术争论也把苏力本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一时间,赞扬、怀疑和批评随之而来。他为何会被那么多人误读或误解,“……很多批评甚至包括某些赞扬都基于一些大而化之的误解,并且往往都只关注诸如像‘本土资源’这样的词”借用苏里本人的话“有不少人因为我用了‘本土资源’一词,就将我同法制本土化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阅读,一种基于‘本土’的误解”。

那么,对于苏力“本土资源论”的误读或误解,如下三个方面争议较大。

一、关于“本土资源”的争论关于本土资源论,批评者认为,“本土资源”是“含义模糊,界说游移”的概念,并言道:“从我们自身的历史中去寻找本土资源的企图无异于缘木求鱼。”杨昂认为,所谓“本上资源”只不过是苏力先生发明的新名词,其实质上仍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而已。刘大生认为:“苏力的本上法治理论是不足取的,是应当被拒绝的。”田飞龙认为,“本土资源”已经进入了中国法学乃至中国法治的核心话语圈,成为我们讨论转型时期中国法治的一个重要概念。桑本谦认为:“与许多直觉性、宜言式的所谓法学理论不同,苏力的绝大多数分析、论证和结论都经过了严肃认真、深入细致而艰苦的学术思考。其理论(不限于‘本土资源说’)的认识论基础相当坚实,在实践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本土资源’说是迄今为正中国法理学界最有洞察力、最有深度,并因此也是最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如果不是‘之一’的话)。”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他是如何阐发其本土资源的。

在“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下称“本土资源”)一文中,苏力首先对“强调政府运用强制力规制经济和社会的法制建设”的“变法模式”提出质疑。他认为这种把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用法律这种工具来规制社会,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和其他思想家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因其割裂了法律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固有的联系,过分强调法律对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塑造作用,具有明显的“唯意志论”倾向[12]。进而,他通过实践的实例说明这种模式并不总是成功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的法制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的本土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13]。他只所以提出要利用本土资源来建立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法治,很大程度上基于他的法社会学思想。他进一步指出,要建立现代法治,重要问题是重新理解法律。在他看来,法律的主要功能也许不在于变革,而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人们相互交往和行为,法律几乎是同秩序相联系的[15]。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要确定预期和秩序,并非只有法律才能做到,其他在功能上起这种作用的规则(习惯、惯例)都能起到这种作用[16]。基于这种认识,苏力认为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和惯例是法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7]。在论述中国现代化法治建设的难点时,他再次强调,中国法治道路与西方国家必然不同,中国法治应该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应注重我国的商业习惯、民间习惯等本土资源、以为变法并不能建立一个运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法治。在此语境下,苏力提出要利用本土资源,即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和传统。


(未完,全文共7355字,当前显示143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