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记国家非遗代表性人物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昶

大梦无痕

--记国家非遗代表性人物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昶

“天地之美,美在黄山;人生有梦,梦在徽州。”王昶,虽然是浙江人,却于两岁时随父母移民徽州,落户在祁门县凫峰乡李源村,成了“黄山人”。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王昶以振兴祁红为己任,做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大梦和美梦。

凫峰乡位于美丽的新安江上游,两岸洲滩连绵,四季花果飘香,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多产炒青,号称“屯绿之冠”,为我国极品名茶之一,是名符其实的茶乡。所以,王昶从小就投入了茶的怀抱。由于家里穷,又没人牵带,两岁时,他就陪着母亲去摘茶叶:早上,母亲背着他出门;晚上,母亲挑着一头是坐在竹篮里的他、另一头是茶叶回家。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为了减轻父母亲的负担,为了弟弟妹妹都能上学,只上了一年初中,王昶就主动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回家挣工分,过早地走上了社会。由于年纪小,个子矮,大事干不了,他只好跟着父亲学做茶叶,象学徒工一样,从扫地开始学起。1982年,是王昶人生中第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这年的3月份,他成了凫峰茶厂一名正式的职工。他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受到大家的好评,也深得厂长的赏识。凭着对茶叶的钟爱和一腔热情,仅仅工作了一年,王昶就从一个略知皮毛的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从一个小小的工人提拔到班组长。1983年,王昶被选派到祁门茶厂学习红茶制作技术,一学就是三年之久。对于一般人而言,只觉得三年时间太长,而在王昶心里,却是丝丝遗憾,觉得时间太短,学不到多少真功夫,充实不了自己。要不是厂长一再催促他回去担任制茶车间主任,加强力量,共撑危局,他定会赖上一年半载的。

在祁门茶厂学习期间,当年做手工茶的有十多位七、八级工的老师傅。手工场里的师傅制茶,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中间除了吃早饭、中饭和中途休息,全都要站着双手动个不停达10个小时。茶叶的绒毛灰尘又很大,刺激眼睛和鼻子,是厂里最累的活,一般体质的人是难以干下地的。由于手工茶制作太苦、太累,在大锅饭的时代,没有人愿意去学徒。然而,王昶却像着了魔似的,一头扎进了手工场里,如饥似渴地虚心向老师傅们求教。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特别是他对红茶的那份热情和钟爱,很快被当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祁门工夫红茶”行业标准主要起草者之一,祁门茶厂的技术副厂长陈季良看中,郑重的收他为关门弟子,从此,王昶就与红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当年的祁红制作大师、红茶界的泰斗级人物的悉心培育和倾囊相授,他的红茶制作技术突飞猛进。学徒期间,师傅陈季良带着他共同对红茶初制技术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保持着祁红传统的品质风格,还提高了祁红产品的口感与色艳,当年就受到了国家质检部门的赞许和认同。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与实践,王昶深得陈季良老师红茶制作之精髓,掌握了祁门工夫红茶所有的制作要领。从初制的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每一个关键控制点他了然于胸。在传统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上最难的就是手工工艺,最精彩的也是手工工艺。手工工艺是比较精细复杂的程序,这是传统手工加工的特征。每一遍都有它的重要性,必须做到动作准确,筛网配备得合理,才能达到手工的目的。因此,对手筛的原理,手势的动作,筛分程序和筛网配备,必须有所了解。手工程序依次顺序大致可分初抖、分筛、打袋、捞筛、毛抖、毛撩、净抖、搓脚、风选、飘筛、机、手拣、补火、拼配、匀堆装箱等十六道工序,而十六道工序中最难掌握的就是手筛工序。


(未完,全文共4266字,当前显示141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