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一个农民的收支看和谐社会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教学设计及说明

政史地组盛金贤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对立统一以及二者的关系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只有抓住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揭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正确理解辩证法的其他内容。所以掌握矛盾的概念(即对立统一规律),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1)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

①矛盾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

②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起点。尽管高二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中,已广泛接触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毕竟没能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思考和把握。

③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理解矛盾概念时,疑难之点较多。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是教学难点

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教材只是通过举例(自由和纪律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要求学生知道这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教材并没有具体说明.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立”、“统一”基本含义的教学,使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以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堂活动,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学生主体的参与与体验过程,让学生从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二、教与学的设计

1.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应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讨论教学法”


(未完,全文共3331字,当前显示109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