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协调、平衡构成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

2.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的自然带,学生应掌握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知识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各要素应该协调发展

教学建议

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材分析

陆地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许多要素共同组成的,这种组成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间产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表形成一个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综合体。教材一方面通过示意图“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箭头表述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并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例分析其自然环境特点印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教材以植被的变化引起环境变化以及碳元素的变化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等实例说明当陆地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通过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教材分析

从全球看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但在不同地区,无论是自然地理过程还是自然地理特征,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地域分异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自然地理现象。教材提出地域分异的概念,并从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现象入手,配以“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

第一,纬度地带性分异,教材配有两幅景观照片“热带雨林”和“苔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两个极端实例,说明不同自然带,其差异十分明显,并指出产生这一分异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使赤道到两极的热量状况差别显著,所以纬度地带性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由于热量对水分条件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纬度地带性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分布是沿纬向延展,沿经向更替,并具有全球分异的规律

第二,经度地带性分异,教材选择了“温带森林”和“温带荒漠”两种景观,说明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其分布是沿经向延展,沿纬向更替,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明显

第三,垂直地带性分异,以“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说明由于海拔不同引起不同高度水热条件差异显著,从而出现垂直分异,其分布是沿同一水平方向延展,沿垂直方向更替,低纬度地区的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异与纬度地带性分异相类似。这种垂直分异只有在一定高度的山体才会出现,而且纬度越低,分异越显著。


(未完,全文共3689字,当前显示118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