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造成了何种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跌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村经济和农家生活,取决于农产品价格下跌幅度、农业商品化程度和农民卷入市场程度。近代以来,随着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商品经济日益发达,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同时因地租货币化、农家经济贫困化和苛捐杂税增加等原因,农民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农户同市场的联系,体现在生产资料与日用品的购买率和农产品的出售率两个方面。据卜凯1921至1925年对全国7省17处2866家农户调查统计,以总平均计,农产品自用部分占47.7%,出售部分占52.3%,农家生活资料中自给部分和购买部分各占65.9%和34.1%。(注: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28、303页。)20年代末和30年代前期农民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又有所加深,据马札亚尔研究,中国“农民经济的商品性任何地方都不低于百分之四十,并且在市场的帮助下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不低于百分之四十”(注:马札亚尔:《中国经济大纲》,新生命书局1933年版,第33页。)。从20年代末和30年代前期调查看,马札亚尔这个结论大体上是正确的。据1934年对浙江兰溪县调查,各类村户平均每一家庭生活日用品自给和购买的百分比分别为45.07%和54.93%,其中饮食的自给率和购买率分别占65.74%和34.26%。(注:冯紫岗编:《兰溪农村调查》,浙江大学农学院1935年版,第136页。)据卜凯1929~1933年对全国19省148县151个地区调查,农户于收获后立即出售农产品者,小麦地带占50%,水稻地带占58%,平均占55%,即使是粮食,全国平均购买率也高达35%。(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9~310、308、615、412、413、413、416、416、415、416~417、256~262、256~268、257、259、907、480~484、728~730页。)由上述一系列调查,我们发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市场,农民对市场依赖程度比费维恺教授估计的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户出售粮食作物的价值占收获物价值的百分比,比以重量计算的百分比高,因为农户往往将价值较高的粮食售出,购进价值低廉的粮食自己食用,据卜凯对中国农家经济的研究,发现农户售出的粮食作物价值占收获物总价值的54%(注:实业部银价物价讨论会编:《中国银价物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5页。)。


(未完,全文共15429字,当前显示109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