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社会公德必须从中小学抓起

社会公德是衡量一个国家全民素质水准的重要标志,抓紧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据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与端士兰德研究院国际教育发展研究所在全国范围进行《青少年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的,对道德的态度、认识、行为和价值选择,80%以上学生是积极进取的;道德情感是健康的,主流方面保留了社会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体现了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较扎实的功底和东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青少年学生中的道德行为,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不良状况,主要表现在:

1.社会“公德心”淡保在公共场合下,青少年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敬老爱幼、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比比皆是。调查显示,“当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上车时”,急于让座的人占31.2%,想让座又不好意思的占57.3%,

11.6%的学生见到老人上车后态度是视而不见或指望别人让座

2.道德思维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许多中小学生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概念的认知与判断存在有许多困惑与矛盾。大款、大亨、大腕被当作崇拜的偶像,金钱、别墅、宠物被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社会道德标准混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已很难讲清楚”,有的则认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法制不健全,老实人总是吃亏”。综合来看,青少年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取向杂糅,正确与谬误常常交叉并存。

3.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自私、懒惰、缺乏社会责任感已成为相当数量青少年的通病,他们崇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调查显示,“在学校、班集体生活中,对参加集体劳动、值日劳动和公益劳动时,不是自己值日或没有安排给自己任务时”,能主动参加打扫的占37.4%,很少参加打扫的占23.4%。

4.道德知行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表现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道德动机基本正确,由于意志力不强形成言行不一;第二种是因为不良的道德认识或情感动机而引起不良的道德行为,由于老师或集体的压力而说假话,言行不一;第三种是道德认识基本正确,由于未掌握相应的道德行为方式而缺乏实际的道德行为;第四种是道德认识正确,但还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的信念,因而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到。

5.人生观、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扭曲。当代的青少年由于身在社会变革环境中,他们的思想、行为及个性心理特征等与其他时代的青少年有显著不同,特别是社会责任感淡化和社会公德弱化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未完,全文共3613字,当前显示103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