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重建教研文化
一、教研工作面临挑战
教研室是中国教育的特有机构。许多年来,教研员们大多习惯了面对几十、几百位老师讲解教材、大纲,心中不免得意、唯我;习惯了听老师讲课,把我们的想法给予老师;习惯了奔波于几十、甚至上百所学校;习惯了在办公室伏案,勾画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学……教研室在课程改革中做什么、怎样做,是每一个教研人应该思考的。
面对新的课程,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教研工作。我们已有的习惯能否适合于课程改革,有利于课程改革呢。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资源极大丰富,闭门造车能给教师们引路吗。能给教师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吗。教材、大纲的文本研究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多少学习的资源。“我讲你听”的教研方式能解决生动的教学问题吗。新课程高扬人文精神,“以人的发展为本”。学生要发展,教师要发展,难道我们教研员不要发展吗。
在课程改革中,太多的习惯失衡了。我们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欣喜地看到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说挑战,是因为我们已有的教学思想、经验、工作方式、甚至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可以说我们是和教师们同时接触、感受新课程的,或者说是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说机遇,课程改革为教研室、为教研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空。
教研室以及教研员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是理论者和教师间的桥梁。教研员观察思考问题既有理论层面的,又有实践层面。教研员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不断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才能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想得以贯彻。教研员要发展,而且应当优先、超前地发展。只有教研员发展了,才能推动区域的课程改革,才能将理想的课程变为现实的课程。教研员如何和教师们互动发展。教研方式如何促进新课程的实施。“重建教研文化”的命题,历史地摆在各级教研室、各位教研员的面前。
二、教研文化重建的诠释
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因此,教师的课程实验研究必然要经历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的思辩与碰撞,才能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进而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课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价值。
(未完,全文共2885字,当前显示89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