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

——兼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命

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张建伟

【摘要】传统教学观念把知识看成是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同时低估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并在教学中表现出了过于简单化的倾向。这些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导致了许多消极的后果。建构主义学习观体现了三个重心转移,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于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实现主动、有效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性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改革

革新传统教学观念,促成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这是当代教学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教育技术的革新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进步,而且涉及到技术应用背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本文从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反思出发,从建构主义学习观来透视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求对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一、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反省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偏差

在认识论上,我们一直倡导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能动的反映论。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强调了认识的反映特性,强调它的客观性的一面,而对认识的能动性则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揭示。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我国哲学界在认识的能动性问题上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强调认识的能动性、建构性和中介性。然而,认识论并不只是写成文字的理论,也不只是专家头脑中的观念,它广泛存在于实践于各个领域的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在实际左右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迄今为止,在教育领域中,轻视认识能动性的机械论观念倾向还很广泛,它导致了教学观念的许多偏向。这里只对教学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传统教学观念作概括分析,不求全面,但求有所启发。

1、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

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既具有绝对性,也具有相对性。然而在教育中,我们却把课本知识当成了定论,看成是无需检验、只需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课本简直就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圣经,好像只要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套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然而,实际问题总是具体的,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有很大的差别,它往往并不是套用一两个概念原理就能解决的,只有真正的“活知识”才能给人以力量。

知识是灵活的,而不是死的教条,不是最终的定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①②。

2、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

课本知识都是人们早已检验过的、无需怀疑的定论,而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教学就是要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了,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即便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传递知识,只是换了一种传递方式:让事实和现象去告诉学生,它并不是让学生对知识做出检验和分析。


(未完,全文共9967字,当前显示138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