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
孟晓,蒋丽施,康晋梅,陈艳,李美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四川成都611137)
摘要。食品分析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专业课,传统的以单一讲授方式进行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与其相适应。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成绩考核等环节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实践证明,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食品分析;改革;实践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021142124)
作者简介。孟晓(1983-),女(汉族),云南个旧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分析是普通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食品加工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3]。食品分析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专业课,传统的以单一讲授模式进行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与其相适应,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4-9]。笔者承担的食品分析课程共72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6个,实验学时36个,该门课程面对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共计54名。在学习其他高校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手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专业设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次改革,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食品分析课程理论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食品分析技术日新月异,但是目前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所用的食品分析相关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10-12],因此,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改革就集中于在介绍常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虽然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中涉及了一部分较为前沿的检测手段及发展趋势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蛋白质及氨基酸分析”这一章节中增加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对氨基酸的分离分析方法的介绍;在“食品中有毒污染物限量分析”和“农药、兽药与霉菌毒素残留量分析”这两个章节中介绍了试剂盒快速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先进检测技术;在“转基因食品快速分析技术”这一章节着重介绍了免疫化学分析技术、pcr检测技术以及基因芯片在转基因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向学生展示上述仪器设备的使用,想要大范围地开展相关的实验也是比较困难的,往往只能概括性地向学生讲解到这一部分的内容,导致学生对这些先进技术的认识十分抽象。因此,笔者在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中引入了大量的介绍先进分析仪器和设备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在对相关的仪器进行简单的原理讲解后播放该仪器的操作视频,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逐步向学生讲解其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尽可能地联系拥有先进分析仪器和设备的部门或单位,组织学生参观和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先进性、重要性和实用性。按照这样的理论教学模式,笔者进行了9周共36个学时的理论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该教学模式,在掌握了经典的食品分析方法基础上,对先进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未完,全文共5626字,当前显示135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