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悲哀的“破鞋”--王小波《黄金时代》人物形象分析

bsp;二、斗争心理。长年阶级斗争思想教育扫荡着老百姓性格中的宽容敦厚,根深蒂固的斗争思维使群众不断发现和制造着新的"异己分子"。军代表是权力的象征,没人敢动他,但弱小的陈清扬就不同了,找不到别的罪名,就说她是"破鞋","莫须有"的手法不只古人能玩,当代人也一样运用得游刃有余。

三、猥琐心理。丈夫入狱后,陈清扬就成了"准寡妇",这样一个青春丰满的少妇自然成了男人意淫的对象,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男人没事去找陈清扬看病,实际上是去看"破鞋"。这种猥琐的心理也说明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精神世界的苍白和空虚。

四、麻木心理。在阶级斗争常抓不懈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人自危,面对许多是非问题,说真话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群众往往要么闭着眼睛说假话,要么噤若寒蝉,这样的社会环境熏陶和培养了群众的麻木。既然大家都说陈清扬是破鞋,她就成了坏人,为她出头便把自己也扯了进去(后来陈清扬脖子上挂着真正的破鞋被批斗时,自然也没有人站出来为她声辩)。

有了以上种种心理,群众的基本精神面貌我们也大概有了一个轮廓,在这样的群众组成的社会中,发生怎么样荒唐的事情都是正常的,否则倒是不正常了。陈清扬在众多女性之中显得鹤立鸡群,所以,"破鞋"的帽子就像精确制导导弹发向陈清扬,她无论如何也躲避不了。她的一切追问都是徒劳。

王二的解释很精彩:"别人没义务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很奇特:搞破鞋,这样就没有人叫陈清扬破鞋了。这种说法看似荒唐,但在"没什么道理可讲"的、荒唐的年代,没有什么比它更有效的了。

三、生命中尽情狂欢之"破鞋"


(未完,全文共2692字,当前显示70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