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秋雨边关冷宫墙——土木堡之变始末

一洪武二十一年,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的孙子脱吉思贴木儿战败以后,北走土刺河畔,为其部下所杀。北元内部陷于混乱,分裂为三大部:鞑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

在这三大部中,兀良哈部与明廷关系最密切,而鞑靼部势力最强大。“鞑,即蒙古,故元后也。”(《明史列传215》)鞑靼仍传蒙古汗,从脱吉思帖木儿死后,又两世传至坤帖木儿。永乐元年,坤帖木儿为鞑靼别部首领鬼力赤所杀,鬼力赤去元国号,称鞑靼可汗。鞑靼另部首领阿鲁台又杀鬼力赤,立坤帖木儿之弟本雅失里为可汗,阿鲁台自行专政,势力强大。

“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鞑靼西。元亡,其强臣猛可帖木儿据之。死,众分为三。”(《明史列传216》),分别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个首领执政,与鞑靼对立。

明廷对蒙古各部采取“恩威并施”,羁糜和防御并用的政策。在兀良哈部设三卫,封其大小首领以各种官职。瓦刺部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大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东王。到永乐八年鞑靼部被朱棣击败后,阿鲁台表示内附,明封其为和宁王。

但在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刺虽名义臣服,却经常骚扰明廷北部边境,鞑靼还策动兀良哈在辽东侵扰。所以,明成祖朱棣从永乐八年到二十二年曾动用五十万大军,先后五次亲自率兵出塞,重创鞑靼、瓦剌二部,尤其是阿鲁台的鞑靼势力,并在第五次出征的回军途中死去。随后阿鲁台又被瓦刺部击败,部众离散。由是瓦刺部并吞各部,势力越来越强大,奉元朝宗室脱脱不花为可汗,英宗正统八年瓦刺太师顺宁王脱欢死去,他的儿子也先继承太师之位,一统了长城以北,虎视明廷。

朱棣于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为加强边防,在北部和西北部先后设置辽东、宣府、大同、延绥(榆林)、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九处边防重镇,布置重兵戍守,同时还在沿边修缮了长城。因此,在宣德年和正统前期共二十多年间,总体而言北部边防还算相对平静,这局面持续到正统十四年。二英宗朱祁镇,宣宗的长子,乃孙贵妃所出。也有野史说是宣宗与一位宫女所生,出生后即被抱走,由贵妃抚养。即位时英宗仅仅7周岁,由张太皇太后垂帘,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薄、杨荣)辅政。到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也已先后因老病先后淡出。英宗年幼,缺乏主见,自然依赖心腹太监为其谋划。尽管明自朱元璋开始就严禁太监干政,这一情形还是出现了。


(未完,全文共3788字,当前显示94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