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人”之死:《五号屠场》中人物的不确定性

作者/王飞鸿

一、引言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库特,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明确表示:“本小说里几乎没有人物,也几乎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因为书中的大多数人物都病弱不堪,都是被巨大的力量耍弄得无精打采的玩物,战争的主要后果之一就是:到头来,人们丧失了充当人的勇气。”后现代小说中的人物一般都是滑稽、卑琐、无助的小人物,不知道何去何从,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作为人的价值和自我无法实现,从而在认知与价值的层面上对传统意义上的“人”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同时,后现代小说也通过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对作品中的“人”进行了颠覆与解构。

二、双重性

小说的主人公毕利是一个经过确诊并有过住院治疗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常在断裂的时空环境中幽灵般地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德累斯顿大轰炸制造的可怕惨相和清理死人坑的经历给他留下了难以消除的精神创伤。他的形象具有明显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使毕利的形象在不断的裂变和矛盾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既像是以德报怨、济世救人的耶稣,又像是滑稽可笑、傻傻呆呆的小丑。两种完全南辕北辙的特性却在毕利的身上得到了奇异的结合,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实际上,这两种特性是理性与疯狂的较量。理性已经失去归宿,但是距离疯狂还有一段距离。毕利只好在二者之间摇摆和徘徊,时而是看透尘世、宽恕一切、挽救苍生的救世主,时而是听天由命轻生厌世的木偶般的小丑。

冯内古特在小说开始之前就引用圣诞颂歌作为题辞,表明了把毕利与基督的形象联系起来的意图:“牲口哞哞叫,/圣婴惊醒了。/但小主基督,/不哭也不闹。”这段圣诞颂歌不但在小说的第九章再次重复出现,而且还有冯内古特的明确解释:“毕利以前常常看到许多值得痛哭的事儿,但他很少哭泣,在这个意义上看,他至少像圣诞颂歌里的耶稣。”这句话的背景是:备受折磨的毕利在战争期间看尽人间惨相都不曾流过泪,可是看到那匹受了重伤、渴得要死而无人关心的马时,他却泪如雨下。实际上,毕利与基督的形象被作者有意地联系在一起,而基督耶稣是降生在马槽里的。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受伤的马是对遭难的基督委婉的暗指,从而也成了受尽战争伤害的毕利自身的暗指。因此,毕利看到那匹马时就像看到了自己,突然进入了一种被惊醒的状态,因而绝望的情感开始复苏,留下了眼泪。

不过,圣诞颂歌里的基督被惊醒后,是不哭也不闹的,而毕利以前是这样(像基督一样遇到任何悲惨的事情都不会哭泣),此时却泪如雨下,好像与其基督的形象有些自相矛盾了。

其实,这也是典型的后现代表达风格,正好暗示了毕利的形象虽然与耶稣的形象被联系在一起了,但是并不仅仅是纯粹的耶稣形象。毕利的形象具有双重性,而且是充满矛盾的双重性。一方面,他像耶稣一样,对于一切人类的苦难虽然都淡然处之,但是非常关注人类的生存,试图在地球上传播拯救人类的新福音;另一方面,却又像个听从命运摆布的小丑,因为对人类的生存困境无能为力而常常陷入具有哲学意味的精神痛苦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视而不见。

他的精神经常在两种状态之间摇摆,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表明,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他精神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完,全文共7732字,当前显示127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