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高度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高度关注民生”,不要肤浅地认为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姿态和口号,应该懂得,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高度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孙中山曾经将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不过,时代在发展,民生问题的要素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就我国目前而言,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所以,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

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与文化现象,人类的生活不是简单的动物式生存,而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人对自身的生活有需求指向,即不仅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且也要满足自身丰富的享受、发展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页)马克思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同上第43页)这个命题强调了人的“生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舞台,又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终目的,揭示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从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了起来。因此,生活、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阐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和社会理论时,在强调物质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恰恰丢掉了“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生活的生产”,“为了生活的生产”这样一些重要思想,其结果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成为“唯物化”、“见物不见人”、“遗忘生活”的历史观、发展观,并导致在发展实践中摆错了生产和生活、人和物的关系,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现实后果。正确解读马克思的这个基本命题,对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民生问题无小事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得以构建。


(未完,全文共3743字,当前显示117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