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重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是生态系统更新和平衡能力短缺的表现,污染则是环境自净能力短缺的表现,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广义性资源短缺。在我国西部实施可持续发展,首先面临的是生态环境问题。环境自然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沙化、草场退化、工业“三废”、耕地质退等方面;社会因素方面表现为人口、教育、就业、贫困地区间的贫富差别。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则互为影响。因此,西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必须采取“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以长远利益为主的方针”,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要树立增长意识、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而这些意识的结合,即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此,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环境保护扩大到对整个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上来,搞好环境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三废”污染,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计。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即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西部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目前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水土流失加剧西部地区山区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占国土面积的3/4、人口1/2左右;因人为破坏,水土流失面积达410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3.1%。西部丘陵山区是我国贫困人口聚集区,也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足区,其中相当部分的丘陵山区则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我国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面积比例高,约占到总土地面积的80%。山坡地不仅是农、林、牧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同时也是地表径流产生、汇集以及土壤侵蚀发展的主要区域。由于黄土高原具有侵蚀模数大和输沙量高的特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严重水土流失地段,土壤侵蚀模数达6万t/km[2].a。据江忠善研究,坡度与坡长是影响降雨径流强度的最主要地形因素(见表1),因为降雨对地面的侵蚀力主要取决于水流的动能。黄土高原黄土覆盖广、垦耕指数高,是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在自然环境上表现出地形起伏急剧、垂直变化明显、生态结构复杂、内外营力活跃,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侵蚀和重力作用强烈为其主要特征;加上水热同季、降雨集中、多暴雨,易发生土体整体滑落,侵蚀相当严重,虽然植被资源比较丰富,但覆盖度低、质量差。水土流失的发生过程与暴雨径流及由此产生的暴雨洪水密切相关,暴雨径流导致高的侵蚀量和产沙量(见表2)。黄土高原暴雨频繁、雨强大,一般一次暴雨是可占全年暴雨量的20%~50%。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资源浪费严重,使农、林、牧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低下。“黄委会”西峰试验站通过5年的小区试验可知,水土流失对农产物产量影响十分明显。每年由于径流造成减产的农作物平均为164.4kg/hm[2]、减产率平均为9.5%,土壤养分造成的农作物减产量10.98kg/hm[2]、减产率平均为0.63%,同时也给江河治理带来极其严重的困难。


(未完,全文共8459字,当前显示126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