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李贽剖判孟轲谈开去——兼及王安石朱熹等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李贽对孟子的批评。其一,从学术观点看,孟子对孔子的阐释是错误的;其二,从学术态度看,孟子的做法是偏执的且不允许他人置喙的;其三,对“春秋五霸”的评论是有失公正的。其中也涉及到李贽对王安石、朱熹的评论。作者指出了李贽对孟子的剖判明显不足之处就是以孔丘是非为标准,总结了从李贽对孟子的剖判应当汲取的教训。

【关键词】李贽;孟轲;王安石;朱熹;儒家。

【作者简介】李珺平,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学和文化学研究。

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可见孟轲在儒学系统作为“亚圣”的崇高地位。

从今天眼光看,孟轲有一套比较怪异的、似是而非的理论,笔者把它叫作“障眼法”。所谓障眼法,就是某人能使某事物或某理论有一种奇特外表,可障蔽观看者的眼睛,让它看起来与本质不一样。孟轲就有这种本领。他的有些理论外表上貌似如此,但仔细一分析,却发现原来如彼。例如,他的以民为工具而以“王天下”为目的的“民贵君轻”说,以及“为后世投降主义开了先河”(黄仁宇)的“诛独夫”说……等。这些理论从表面看来似乎很好,既替民众说话,又仇视暴君,但认真一考究,就有问题了。然而,这些理论却对后世儒生和多少喝过儒学鸡汤的人影响很大。所以,黄仁宇认为,孟轲在儒学史上的影响,超过了“冠圣”孔丘。另外,孟轲开口闭口说自己是子思(孔丘之嫡孙)的私淑弟子,由此又被宋明理学吹捧为儒学嫡系心传的代表人物和核心人物——“曾参一子思一孟轲”系统。

但这些说法迷惑不了李贽。在李贽眼中,孟轲之思想理论和行为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还是致命的。

从对宋明理学的极度蔑视看,应该说,李贽对孟轲还是比较客气的。但客气并不代表全盘赞成。事实上,李贽对孟轲充满了质疑、揶揄和奚落。

在《藏书》第三十二卷“德业儒臣”题下排第二位的《孟轲》一文中,李贽对孟轲的总评价是——“真若登孔子之堂而受衣钵也”。其意为,孟轲真好像是一名登上了孔丘之堂并接受了衣钵的学者。但李贽的真实看法,并非如此。请读者注意一下“真若”这个词。它是一个比喻词,带有浓重的讽刺意味——“真好像是”,其实不是。换言之,李贽认为,孟轲是孔丘一个假弟子,不是真弟子。

为什么这样说。这和李贽对孟轲性善说及学术态度的看法有关。

李贽认为,孟轲四处兜售性善说,没大错,但他对善的阐释却是根本错误的。不仅如此,在李贽看来,可怕的是,孟轲还把自己这种错误阐释(“己见”)看作绝对真理(“定说”)到处宣讲,并用它来抵制并覆盖所有其他人的说法(“众说”)。李贽云:“然至尽排众说,犹未免执定说以骋己见,而欲以死语活人也。”


(未完,全文共12445字,当前显示110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