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塞尔意向性理论及其当代研究意义

口吴树仙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100084)

【内容摘要】意向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和认知科学关注的核心论题。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向性理论,成为研究意向性问题的权威,进而沿着“语言、心智与世界”的路线去解答各种哲学问题。多年来,他把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社会哲学相结合,继续发展了意向性理论。本文对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内容进行整体考察,进而揭示了其在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塞尔;意向性理论;生物自然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简介】吴树仙,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和决策逻辑。

一、引言

意向性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关注的核心论题。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第一次从心灵哲学的角度使用并阐述了“意向性”一词,而真正赋予意向性研究以现代心灵哲学意义的学者却是19世纪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塔诺(franzbrentano)。自此以后,意向性问题开始沿着以下两条研究路径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其一是发端于胡塞尔(edmundhussel)的现象学研究路径;其二是肇始于后期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的以语言分析哲学为基底的研究路径。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都是沿着现象学这条道路探究意向性问题的。后期维特根斯坦把心智问题作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哲学研究》中探讨了信念、欲图、意向等心智哲学的重要概念,并把它们同语言游戏联系起来。维特根斯坦的学生安斯康姆将意向性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在她《意向》这部著作中,明确提出意图、适应方向(directionoffit)等概念。奥斯汀(j.austin)和塞尔(j.searle)从言语行为角度对意向性进行了专门研究,1983年塞尔出版了以《意向性》为名的专著,使意向性问题真正成为哲学研究的(经济论文)焦点问题。

意向性是极为重要的心理现象,对它的分析涉及感知、行动、因果性、意义、指称等范围广泛的讨论。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从21世纪的视域来看,奥斯汀所创立的言语行为(speechacttheory)理论,在语言哲学中占有突出地位,是维特根斯坦之后语言哲学最具重大意义的发展之一。奥斯汀把使用语言视为人类行为之一,塞尔继承和发展了奥斯汀的语言哲学思想,沿着奥斯汀的路线把语言哲学继续向前推进。一方面,他发展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另一方面,更重要地,他由此深入到人类心智的层面,从语言分析走向意向建构,进而沿着“语言、心智与世界”的路线去解答各种哲学问题。塞尔认为,心与周围宇宙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全部难题之首,把心智与世界相联系的正是意向性状态。

二十多年来,塞尔在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相结合的背景中,继续考察和发展意向性理论。他的意向性理论不断发展并渗透到其他领域,成为当代意向性理论的主流。认知科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人工智能学家等等,都对塞尔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不同的学科背景下进行对塞尔的讨论。

历史地看,塞尔意向性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为语言哲学一心智哲学一社会哲学的扩展,其本质是心智哲学。塞尔认为,意向性研究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1)意向性的自然化;(2)意向性如何与世界发生关联;(3)整个意向性系统是如何运作的。第三个问题他觉得最有趣,也是当前意向性研究最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进入到决策行动领域去探究。塞尔意向性理论是庞杂的不断发展的体系,本文在介绍其迄今为止的主要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当代研究意义。

二、塞尔意向性理论主要内容


(未完,全文共9808字,当前显示149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