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政救助管理机构在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全文字数:3531字
阅读时间:9分钟
文: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熊艳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些重要论断,对新时代民政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民政救助管理机构参与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民政救助管理机构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如何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格局上积极作为,值得探索。
一、救助管理机构的社会治理功能
自从2003年国务院取消收容遣送制度,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民政救助管理机构就已经从单向的社会管理转型到参与多向的社会治理。根据民政部公开的数据,2017年全国救助管理机构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达300万人次,涵盖人群包括流浪乞讨人员、涉法涉诉信访人群、重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儿童、家暴受害者、外籍人员等等,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治安综合治理、司法维稳、特殊人群保护等领域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城市综合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综合管理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城市作为流浪乞讨的主要发生地,全国数千家救助管理机构每年要救助上百万人次,大大减轻了城市综合管理的压力。以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为例,2017年救助量为18660人次,流浪乞讨者占比8成以上,其中不乏常年在广州街头流浪露宿者,甚至有露宿天桥下十余年的外地群众经过我们的耐心劝导,弃讨返乡。同时积极推动“三社联动”,大量购买社会服务,通过专项社工服务、街面流动救助、公益组织介入等方式,为广州的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而努力。
(二)助力治安综合治理
城市有着流动人口多,人口流动性大的特征,特别是沿海大城市。根据广州市统计局相关数据,2016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04.3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70.49万人。这也就意味着广州有高达530多万的外来人口。救助管理机构不仅能实现了民政兜底的功能,而且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也贡献颇多。2017年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累计救助被抢被盗被骗等刑事案件被害人1300余人次。除了解决临时食宿、帮助返乡之外,救助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还涉及到法治教育、心理干预、综合矫治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犯罪率。
(三)实现特殊人群管控
(未完,全文共3253字,当前显示106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