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当前“一把手”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一把手”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我院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现单位和部门“一把手”犯罪比较突出,鉴于“一把手”犯罪的特殊性,无论在发案单位还是社会上都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当前“一把手”职务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深入研究预防对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一把手”职务犯罪现象,是当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一把手”职务犯罪的特点

2001年以来,我院共查办“一把手”职务犯罪案件46件46人,占立案总数的41,其中大案40件;贪污贿赂案件29件,挪用公款案件16件,玩忽职守案件1件;发生在国有企业15件、行政执法机关10件、经济管理部门15件、教育系统6件。这些犯罪共为国家造成经济损失820余万元。

(一)从发案地点来看,绝大部分案件发生在基层。在查办的46件案件中,有30件发生在农村基层站所、经济管理部门和教育系统。这些单位和部门的“一把手”身处无人监管的位置,充分利用“一手遮天”的权力,为所欲为,以权谋私;或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弄权渎职。

(二)从作案手段上来看,以权换钱、以权谋私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一是权力商品化,以权换钱。个别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手握可资生财的权力,将国家利益作筹码,通过随意放宽执法尺度,以换取行政执法相对人的回报,双方串通一气,共同慷国家之慨。这种做法于法有据,与人以惠,于己有利。二是巧立名目,肆意侵吞;巧借名目,虚报冒领。前者主要通过私收私支,收入不记账,收入记支出账等方式,侵吞公款。后者主要通过伪造单据报销,如重复报销、少支多报,甚至不支也报;私分公共财产等方式,侵吞公款、公物。三是弄权渎职,随意处置公共财产。个别掌握财权的“一把手”,滥用职权,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胆大包天,肆意妄为,挪用公款损公肥私,做顺水人情,昏庸胡为,上当受骗,故作潇洒。前者还往往与贪污纳贿密切相关,相伴而生。

(三)从犯罪心理来看,复杂多样,心态各异一是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山大王”心理。个别行政执法机关的基层部门“一把手”抱着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想法,胡作非为,耍权逞能无不用其极,以此来体现其权威,实现其价值。二是“黄昏恋情结”。这种人早年也奉公守法,勤奋敬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待熬到了出头之日,却觉得已日暮穷途,在聚财方面也“颗粒无收”。由此心理渐失平衡,认为挂冠去职之前也应“问一下收获”,高唱一曲“夕阳红”。于是晚节不保,落得个人财两丢的悲惨结局。三是不捞白不捞,不捞也不清白的自污心理。这部分人站在满是“油水”的肥缺位置上,自然能掂得出其“含金量”,认为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贪不沾则有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之感,你不捞谁也不信,干脆随波逐流,得机会也捞点。四是小事一桩,不以为罪的打“擦边球”心理,认为自己大小是个领导干部,自然挪挪借借是小事,吃吃喝喝不算腐败,充其量落个违纪

从所调查的情况看,这些一把手虽都位卑官小,但因他们是代表我们党和政府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的人,其一举一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是发生在老百姓的身边的腐败,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切不可小视。不仅败坏了风纪,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党的执政根基。而且有的激起了民愤,污染了原本纯洁的圣土。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一把手”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完,全文共6750字,当前显示139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