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演讲稿
(一)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迎来了第2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新疆各族人民更懂得民族团结的珍贵。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学习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礼赞民族团结模范、弘扬民族团结精神。我演讲的题目是——奋斗谱写玉米人生,携手维护民族团结。
1985年,一名刚从石河子大学毕业的漂亮姑娘,放弃了去内地工作的机会、满怀着希望,毫不犹豫的留在了新疆,坚守在天山脚下,做了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她——就是新疆农科院粮作所玉米专家梁晓玲。
一参加工作,梁晓玲就钻进了她钟情的玉米地,并且疯狂地迷恋上了玉米事业,一干就是二十五年。长期以来,她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每年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下乡出差,经常刚从伊犁回来又去塔城,从塔城回来又去喀什,和田。足迹踏遍天山南北。她正在读高二的儿子说:“在妈妈的心中,玉米比我更重要”。每次出差前,儿子总是恳求道:“妈妈,你可以不走吗。”。作为母亲,梁晓玲心疼地抚摸着儿子的脸,说:“我也不想走,但我必须走,南疆的维吾尔族老乡还等着我去讲课呢。年迈的父亲生病住院,她也无暇照顾。面对生活、面对亲人、面对亲情,梁晓玲心中又何尝不痛。但是,面对自己热爱的玉米事业,面对南疆千千万万的维吾尔族老乡渴望和期盼的眼神,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差,选择了自己牵挂的南疆玉米地。她把玉米当成自己的孩子,她把南疆的维族老乡当作自己的亲人。这就是我们农科人最朴实、最纯真、最无私的生活写照,她用青春和热情谱写了精彩人生的篇章。
在工作和事业上,梁晓玲是一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生活中梁晓玲又是一位乐于助人,关心热爱自己团队成员的好大姐。我们玉米团队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有优秀的维吾尔族专家阿不来提、有勤劳能干的回族师傅张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汉族科技人员、有技术熟练的维吾尔族工人、还有实习的各族学生,不管是科研人员、工人、还是学生,大姐都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不管是在田间干活还是开会出差,大姐总是细心的为每个人考虑,关心我们的吃住,关心我们的生活,尊重少数民族同志的生活习惯,尽可能满足每个人的心愿。
我们的玉米地遍布全疆各地,我们的玉米种子撒遍天山南北,梁晓玲每年都会奔赴生产一线。给南疆老乡带去的不仅仅是新品种、新技术,还有她的满腔热情和一片爱心。
玉米事业将梁晓玲与新疆各族农民紧密相连,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帮南疆农民致富,她积极学习维语,虚心向身边的维吾尔族专家请教。每次一到南疆,就用标准的维语向老乡们问好:“亚克西姆赛滋”,乡亲们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激动地呼喊:“亚克西”。老乡们亲切而淳朴地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梁晓玲的心,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南疆的玉米产量搞上去,让南疆的农民富起来。
在南疆的日日夜夜没有一天不是和维吾尔族老乡打交道,在他们眼里梁晓玲就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人。1997年的春天,岳普湖县的一位维吾尔族老乡不远千里来农科院买玉米种子,就是想亲眼看一看搞玉米的专家,来的时候还特地带了两个伽师瓜送给梁晓玲品尝。看到老人那双诚恳的眼睛、被风吹得发红的脸庞,梁晓玲深深地感动了。给她的瓜一直没舍得吃,梁晓玲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玉米新品种,才对得起老乡这份深情。
作为一名女性能在南疆老乡心目中如此德高望重,是她扎扎实实、兢兢业业、一心一意为农民做实事,做好事,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决心和毅力打动了他们。1989年,梁晓玲第一次来到南疆,看到贫穷的农民,她心痛了,一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然而生。为了让南疆农民尽快种上优良品种,获得好收成,梁晓玲带领她的玉米团队进住南疆。
(未完,全文共5143字,当前显示146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