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农村老党员义务护路护林队先进事迹

一条路,一座丰碑;一条路,一道风景。

今天,**市**乡**村四通八达的油面路,挺拔俊美的白杨树,给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新的腾飞,新的希望。过往的行人驻足而立,居住的人们心旷神怡。要致富,先修路。要畅通,必须护林养路。**的人们不会忘记11位养路护林的“夕阳红”老人组合,他们中有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有在村里工作了三四十年的老干部,平均年龄近77岁,而且一干就是十年。

十年前,**村沟渠荒芜、街面凌乱不堪。而如今,面对该村巨大变化,在惊叹之余,不由对它的规划者、建设者和维护者产生由衷的敬意。

“我们村老党员、老干部多,他们素质高、有威信,是**村一笔宝贵的财富”

**市**乡**村,地处**三市交界之处,被**市的六个村庄和**市的南土路口村团团包围。全村1600口人,有6000多亩耕地,是典型的农业村。1998年以前,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艰难。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村民收入低,农户之间矛盾重重,吵架斗殴等事情早已让这里的人们习以为常。村里村外一片光秃秃,看不见一棵绿树。“并不是说不种,而是种了没人管理,即使管也管不了。”村民张春林说。家家户户怕影响庄稼的生长,谁家也不愿意让那树长在自家的地头上。怎么能有成活率呢。真是“年年种树不见树,屡种屡没”。**村多年来以渠灌为主,过去每逢春夏渠水到来的时候,各自为政的村民在田间道上挖开一道道小沟穿过塑料水龙进行浇灌。往往是在离村远先浇完地的要等到离村近的浇完后才能一块儿收摊。**村也是越穷越乱,越乱越穷。**村卖的粮食要比别的村便宜一二分,**村买砖要比其他地方贵一两角。商贩们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宁可多跑十里弯,不走**一步险。全村4000亩地的小麦、玉米堆扔在家里卖不出去,人们只能眼瞅着发呆。

1997年7月,**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村两委班子换届时,选举了以李路通为党支部书记、张春林为村主任的村两委班子。他们首先召开了党员会,就**村如何摆脱困境、尽快致富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反思。最终形成共识,明确了“要想富、先种树、再修路”的思路。第一步是种树。他们制定了“谁的地头谁种,谁种谁得利;集体统一购苗、统一管理,按比例分成等六条《树木管护公约》。1998年3月初,村里让每个村民多交了2.5公斤麦子购树苗,一次植树7000棵,涉及5条路13000米。在树木的日常管护和道路维护上,村班子成员深思熟虑,反复斟酌。他们分析:村中98名党员,60岁以上的占60%还多,这些人大多担任过村干部,他们素质高、有威信,把他们请出来也许是一个良策。没想到,在党员会上,这个方案刚一出口,老党员们个个热血沸腾,拍下胸膛,“只要是为了**村的发展,为了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俺们豁出这条老命也值。”话语真切,报名踊跃。最后,11名六、七十岁的老党员被“选中”。他们是:田墨卿60岁,卢其洞62岁,刘大群67岁,刘清彬72岁,李怀明70岁,卢其恒66岁,李同军68岁,田华锋62岁,李魁武60岁,呼凯71岁,李长根59岁。其中李魁武任组长。“俺们坚决把村里的田间路修整好,路两旁的树木看管好。”组长李魁武代表11位护路护林人员当众表态。

“我们是党员,党指到哪里就干到哪里,不讲价钱,不求回报。”


(未完,全文共4273字,当前显示133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