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科技创新人物事迹

蒋民华,浙江临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教育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与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蒋民华1956年毕业于xx大学化学系;1964~1978任xx大学晶体生长研究室主任,1979年赴联邦德国科隆大学做访问学者,历任xx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93年任xx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1987~1998年,任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1996年任xx大学副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1996年,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新材料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2000~2004年,任xx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在大学学习期间,蒋民华最感兴趣的两门课是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金刚石、石墨元素相同而性能迥异的事实引发了他对晶体的兴趣,原来晶体的性能和结构的关系那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四年的大学生活他惜时如金,求知若渴,一个个不眠之夜、一张张圆满考卷使他成为学校为数不多的全优生之一,因而备受老师和同学的关爱。

在毕业留校后不久,校系领导选派他到厦门大学师从著名的晶体学家卢嘉锡先生进修晶体学。卢先生渊博的学识和风趣生动的讲课开始将他带入奇妙的晶体世界。如果说公式和群论还比较抽象,则制作大量晶体的宏观和微观模型以及接触晶体测量和测定晶体结构的实验,使他对晶体的微观特征——周期性和宏观特征——对称性及各向异性等有了较本质的认识。到了学习晶体的物理性质时,则有了渐入佳境的感觉。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记得卢先生讲了一个他印象很深的例子,利用晶体的压电效应来校表,几秒钟即可完成,而毋须24小时才见分晓。原来晶体在科学技术上是那么有用。血管里流淌着山海血脉的他,无法抑制住青春的萌动,青春热血激起他无限的创造欲望——制造这类技术晶体,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从此,蒋民华心中萌发了制造这些技术晶体的强烈愿望,但那时他还从未与真实的晶体打过交道。说来也巧,1958年热火朝天的勤工俭学活动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活动,学成归来的蒋民华回到了xx大学后立即投入了压电晶体的生长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与人工晶体的不解之缘。

蒋民华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培养第一块knt单晶的情景。当时的条件极其简陋,用金鱼缸当恒温槽,以标本瓶作育晶器,原料则由张裕葡萄酒厂发酵酿酒时析出的酒石转化而成。把晶芽粘在玻璃棒上作籽晶。恒温槽里的籽晶在旋转,他的心也随着晶体的生长在跳动,唯恐有一点闪失。看着转动中晶体一点点长大,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但当美丽而娇嫩的晶体在取出后,因温差而在手中炸裂时,他的心也像碎了一样。此后,他对结晶的含义才有了切身的体会,也开始懂得了细节决定成败,碎裂是单晶的软肋的真理。经过数年的努力,蒋民华和他的同事们终于突破了培养大晶体的关键技术,终于成功地捧出了第一块重达10公斤的knt大单晶。

20世纪60年代,蒋民华又把主攻方向转向综合压电性能更为优良的磷酸二氢铵(adp)晶体,终于找到最佳的生长条件,长出了高质量的adp大单晶,满足了声呐试验的需要。


(未完,全文共6148字,当前显示131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