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家国情怀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家国情怀教育;改进

作者简介易连云,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毋改霞,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一、充分认识紧迫性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1]从先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汉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宋“精忠报国”,明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国“我以我血荐轩辕”,再到当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反映出历代中国人民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着伟大中华民族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教育也一直是中国传统及至现代教育的重要主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与重视。

如今,全球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已渗透到政治和文化领域,这意味着跨国界不同形式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间的碰撞与冲突、交流与融合。在这种时代境遇下,中小学德育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精华的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意识与浓厚的爱国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2]

爱国是个体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德性与所应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现代公民的首要美德,是调整公民与国家关系,满足公民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道德需要。[3]在校园内弘扬家国情怀,培养“没有国,哪有家。”的国家归属意识,就是要深化学生对祖国传统、现状与未来的认知,强化爱国之情,激发爱国之志,实现个体人格的全面、和谐、健全发展。通过对学生个体家国情怀的培育,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

面对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在我们反思未成年人家国情怀教育现状的同时,更应拷问学校德育的责任,直面教育过程中的偏失。

第一,德育内容上的偏失。现实表明,作为学校德育主旋律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首要原因,就在于教育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脱节。我们多年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多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近现代历史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对微观层面的日常行为缺乏明确的引导,导致学生知与行间的脱离,最终流于空洞低效的说教。学生面对西方国家标榜的自由、民主等霸权文化的强势渗透,充满好奇,在缺乏全面理解与引导的情况下极易陷入盲目崇拜而贬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

第二,德育目标上的偏失。多年来,我们比较注重学生认知的提升与行为的规范,而忽视学生态度的转变与情感的共鸣。德育过程虽然必定伴随着道德认知的进步、道德行为的表现,但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深层的核心在于人的情感―态度系统的改变。[4]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多以对学生灌输爱国知识为主,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体验不足,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唤醒。比如我们坚持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戴红领巾等活动,而身心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多数时候只是按规定行事,并未理解行为准则背后深层的家国理念,很难引起学生态度系统的转变,更难以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思考、反思自身的行为。


(未完,全文共20622字,当前显示127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