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因
范文一: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下的基础设施引导的开放模式——同济智库政策论坛专家畅谈“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来源: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发表时间:04/07/2015阅读次数:22024月5日下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论坛在同济大厦a楼召开。论坛邀请了我校交通与运输工程学院杨东援教授、陈小鸿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诸大建教授、林善浪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张亚雷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夏立平教授、刘淑妍教授,我校校友、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何万蓬等嘉宾。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澎湃新闻、瞭望东方周刊等6家新闻媒体出席论坛。
与会专家就“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意义,上海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的作用以及同济大学的作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专家们认为,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不能把过去以项目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模式推广到“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中,要学习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发达国家带着资金和技术,同时又带着制度和战略进入中国的经验。中国要走出去,要把“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发展故事来讲,而不是把“一带一路”作为中国资金过剩的权宜之计来讲。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首先建设“一带一路”下的基础设施引导的开放模式。在这个进程中,同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综合学科优势,整合全校力量,为国家的战略服务。
诸大建教授提出,“一带一路”将使中国未来30年发展的空间格局空间形态由t字型向鱼骨头型转变。上海要充分考虑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给上海带来的变化,上海不能再就世贸区谈世贸区,就科创中心讨
论科创中心,而是要做好作为发动机的驱动作用,实现上海的深水港建设对港口城市的联动、实现高铁建
设与高铁城市的联动、上海作为长江口的口岸城市与内陆城市的联动等。同济大学在其中可以有“三造”的作为,即同济的建造、制造和创造。
杨东援教授主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注重人文经济沟通,帮助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要形成一网沟通的状态。大学和大学之间的联系可以先通过纯技术交流做起,深入了解所在国家的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流程。各个城市在发展中要强调城市功能的配置,应该形成合唱的发展而不是独唱的发展。同济可以做一个基础设施的交流平台,可以建一个基础设施的数据库,形成与有关国家在土地、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网,可以针对留学生的实际,恢复城建系,单独为他们办班,培养这些国家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同时通过合作研究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深入了解。
彭震伟教授认为,“一带一路”的意义在于完善和强化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战略。从功能角度来说各城市都应该有准确的定位,从整个大的格局来看,一带一路的城镇化发展还是要回到“两横三纵”的点上而不是遍地开花。上海要更大地发挥上海全球城市的作用。同济的智库可以从战略层面发挥基础设施对于决策层面的作用。从决策、基础设施到落实都能体现同济的力量。
陈小鸿教授提出,“一带一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基础设施的互联,也绝不能把一带一路理解成为资本输出、项目输出、资源输入。她认为,“一带一路”,一方面是促进国内的各个区域的发展,另一个方面是后30年国家发挥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从同济来讲要跟踪研究“一带一路”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国际利益、体制等各方面的矛盾,要设法评估相关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风险,同济应有责任也有能力去牵头做一些协同性的技术准备工作。
(未完,全文共21502字,当前显示142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