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间不协调成本分析

□作者: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分院盛军

内容摘要。由于制度之间存在互相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在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因“制度间不协调”引起的无效率,称为“不协调成本”。它是体制转轨阶段特有的伴生物,也可以说是必然产物。按照制度之间的不协调状态,可以分为“制度真空”和“制度摩擦”引起的“不协调成本”。转轨经济中发生的一些间歇性、过渡性的混乱和无序,大部分都是不协调成本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体制转轨不协调成本制度真空制度摩擦

以短缺经济学研究著称的哈佛教授科尔奈最早在体制转轨的研究中提出了“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coherence)”的问题。他指出:一个经济体系中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兼容和相互协调,是一个稳定的体系的重要保证,也是这个体系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各制度之间相互不协调,就会出现混乱,从而破坏效率,使经济增长率下降。这种由“制度间不协调”所引起的无效率,称为“混乱的效率损失”(efficiencylossofchaos),或称为“不协调成本”(incoherencecost)。

“不协调成本”的成因

转轨经济学中体制转轨指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所以本文研究的“不协调成本”指的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制度不协调问题,并且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假设1,一个稳定的经济体系,是由多种不同的制度构成的;假设2,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体系,它们本身在运行中是具备协调性的;假设3,新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不同制度的“成长速度”可能发生差异。

传统的计划经济的问题是其他成本太高(如信息成本、代理人成本等),导致效率低下,最终要进行改革,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它本身在运行中是具备协调性的。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种具体制度之间却会发生不协调的问题。新制度的建设是需要时间的,直接从一种协调的体系(计划经济)向另一种协调的体系(市场经济)的“飞跃”是不可能的,因此,体制一步到位或“完美的大爆炸”的改革会产生巨大的“不协调成本”,前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种情形是由于制度之间存在相互兼容和相互协调性,而不同制度改革的速度不同,造成了体制转轨过程不可能始终协调一致,也会产生“不协调成本”,如中国、越南等国的渐进式改革。

为了方便分析,本文构建一个只有两个制度存在的制度环境,来分析制度不兼容、不协调引起的“不协调成本”。

假设转轨起点为t0,制度体系(a1,a2)形成一个相互兼容、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发挥作用;转轨终点为t1,转轨目标为制度(b1,b2)体系形成一个相互兼容、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发挥作用(由上述假定1和2得出)。

由于新体制的建设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t0与t1之间的任意时点t,会出现以下几种可能的阶段(由上述假定3得出):

采取渐进式的改革,从a1的改革开始

(a1,a2)(0,a2)(b1,a2)(b1,0)(b1,b2)

xyx

如果采取激进式改革,从a1、a2开始

(a1,a2)(0,0)(b1,0)或者(0,b2)(b1,b2)

xx

“不协调成本”的表现

制度真空引起的“不协调成本”

以上出现(0)的地方代表旧制度被废除,新制度还未建立起来,因此,把这类包含0的制度体系(标示为x)称为制度真空。极端的情形为激进式改革的初期,原有制度一夜间全部废止,形成了全面的制度真空。

制度真空的主要危害为“政府失效”和“市场无序”。


(未完,全文共5122字,当前显示142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