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巴东三峡巫峡长

图景。图画

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古称巴郡、渝州,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赵。先封恭王,后即帝位,遂取“双重喜庆”之意,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因此得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重庆还有很多别称,如“火炉”“山城”“雾都”等。重庆靠近长江,很多名胜都与之有关,如三峡、小三峡、小小三峡、乌江画廊、白帝城、张飞庙等。

解说。解读

巴东三峡巫峡长

◇张成刚

诗人杨炯在《巫峡》中写道。“重岩。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正是这“青峰列屏障,翠峦出大江”的险恶的山居环境,铸就了巴人顽强、坚韧的性格。“房如积水顺山盖。”他们依山而建的楼阁,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在高山掩映中,缀出美丽山城亮丽的风景。

独特的山水孕育了长江上游最富鲜明个性的巴渝文化。

(一)

重庆的山美,重庆的水更美,美在嘉陵江的轻盈灵秀,美在母亲河长江的奔腾浩荡。三千多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横贯东西,浇灌着巴渝文化。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乘船畅游长江,你会醉心于古老而绚丽的山水文化。郦道元《水经注》云:“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再现了三峡山体高峻、水流湍急的宏伟气势。

在这山与水之间,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轻快,有“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的忧伤,还有“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陈子昂《白帝城怀古》)“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李白《上三峡》)的豪迈。

诗仙李白取道长江三峡,途经瞿塘峡、巫峡时,抒写了自己“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李白《巫山枕障》)的真切感受;诗圣杜甫也有“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杜甫《瞿塘两崖》)的殷殷情愫。三峡的险峻优美之态和苍凉雄峻之势,彰显出巴渝山水的神秘性灵,凝结成巴渝文化的主要元素。

(二)

从古至今,巴渝的青年男女总喜欢借山水歌咏爱情。听,一位男子唱着:“隔山喊妹山在应,隔河喊妹水应声。为啥山应你不应,流水有声你无声。”不一会,峡江岩石上,一位秀美女子高歌起来:“半边落雨半边晴,斑鸠爱的刺芭林。鱼儿爱的三峡水,情妹爱的拉船人。”好一幅生动的爱情生活画面。其中浸透着山里小伙的耿直与忠厚,也传达出姑娘的羞怯与期盼,更映射出清新淳朴的巴渝风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脍炙人口的巴族民歌就走出了巴境,传至楚国等地。据《昭明文选》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可以想见巴山调在楚国千人合唱的壮观景象。不仅如此,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巴山调(亦称“竹枝词”)还深受迁客骚人青睐。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最为著名。此后,竹枝词便开始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洋溢着浓郁民歌风味的诗体形式,足见巴山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之大。


(未完,全文共20112字,当前显示132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