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分析

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分析1

弹性分析法还有一些假设条件,与弹性本身有关的包括本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从弹性分析法寻找一国货币贬值不能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不足,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变动率小于本币的贬值率,本币的贬值即本国出口商品国际市场外币价格的下降,不能刺激国际市场对本国出口商品足够的需求欲望,形不成实际出口的相应扩张,或出口量有扩张,但出口额没有增长

2.进口商品的国内需求弹性不足,本国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本币的贬值率,即由于本币贬值造成的外国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价格的上涨并不能阻止国内市场对外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形不成实际进口的相应缩减

3.本国出口商品供给弹性的有限,造成本国出口商品即使有足够大的国际市场需求,而出口商品供给不足,形成缺口,约束了通过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水平

分析研究当代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供给过剩,加上进口限额、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造成需求弹性不足,贬值国进口的多为高技术的生产设备或紧俏的生活必需品,对价格的上涨反应不灵敏,由于产业结构难以调整或闲置资源特别是资本有限,又难以形成足够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大,汇率变动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便难以避免。

(二)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特·蒙代尔及哈里·约翰逊等人运用货币主义学说研究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理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接受和采用的主要理论即是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

r=md—d

式中,日表示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md表示国内名义货币的需求量,d表示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日为正数表示国际收支顺差,r为负数表示国际收支逆差。

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国内名义货币需求量,因此,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在分析汇率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时,货币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商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商品与非贸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也会提高,物价水平的提高将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从而导致对名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通过出售商品和金融资产来满足增加的名义货币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缩减或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否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冲抵了由本币贬值引起的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国际收支将得不到改善甚至会更加恶化。

货币分析法关于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提出的政策建议,实际上是紧缩银根、紧缩需求,紧缩银根常常会带来经济萧条,也就是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了削减政府预算,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贬值国大都没有完全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政府没有严格地限制货币发行,更使货币供给冲抵了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尤其如是。

(三)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是由西德尼·亚历山大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这一理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研究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

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

b=y—a

式中,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y表示国民收入,a表示总吸收,即一国的消费与投资之和。这一等式告诉我们,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状态。


(未完,全文共5345字,当前显示149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