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对戒毒场所教育性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对戒毒场所教育性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教育矫治质量,预防复吸,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减少危害,延长操守,是强戒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今年全省教育质量年活动中,提出了建设“矫治学校型、民警教师型、康复医院型、环境文化型、执法规范型”的“五型”平安法治场所。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从控制性管理向教育性管理转变,充分发挥教育的教化、引导和帮助功能,寓教于管,把教育融入到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之中,形成管教融合、增效提质的良性循环。

一、深化对教育性管理的新认识

教育性管理不是新提法,但认识上必须上新高度。提出“教育性管理”理念,旨在于以人为本,核心内容是寓教于管,将教育与管理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文化、信念、法制、情感、心理、价值等对矫治对象的教化引导,充分发挥戒毒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矫治对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自觉改变不良认知、不良心理、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变强制被戒为主动想戒。同时,通过环境氛围、制度机制、方法措施的改进与完善,实现寓教于管、以教促管、管教相融的有效结合。教育性管理并不排斥控制性管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管理,它追求的是以教育的方法、内容、手段来不断优化和提升管理水平,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使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它是一种更高境界、更高层次、更富创造力的管理活动。目前,民警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新要求。表现在:思想上还仅仅满足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不死人”,视教育矫治为软任务、软指标、花架子;行为上习惯于严防死守、高压控制,重管轻教,习惯“老做法”、“老套路”,对戒毒人员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对违规违纪行为以惩戒为主,往往不能使戒毒人员心悦诚服,甚至形成严重矛盾,为场所安全埋下隐患;从模式上注重封闭性和强制性,忽视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实现的能动性,处于被动改造状态,在这种模式下,个性特征、个体潜质和内心需求没有被真正关注,因此他们往往缺少自主改造心理,对控制性管理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对规章制度有蓄意的逆反心理,接受管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抗拒劳动,违规违纪,民警普遍感到难改、难教、难转化,甚至视为不可救药。

二、积极实施教育性管理的新模式


(未完,全文共4076字,当前显示92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