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的制度创新
制度是指为决定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规则,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
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全部领域中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即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和技术进行扬弃,同时在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中获得新的认识和新的发展。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而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事业单位的制度创新是指对事业单位的传统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扬弃,研究、探索,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发展规律的,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一系列全新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的创造性活动。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事业单位的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为计划经济服务的。这种管理体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存在的政事不分,社会化程度不高,财政负担重,缺乏竞争机制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内部机构臃肿,人员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其中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事业单位的各项制度与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如何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实行事业单位的制度创新,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改革和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章主要是分析事业单位在新的形势下,发展中面临的制度性障碍难题,提出惟有进行事业单位的制度创新,才能使事业单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从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机制方面探索事业单位制度创新的路子。
第一节事业单位发展面临的制度性障碍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建国以来,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创办和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及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是和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即政府各部门根据行业管理的需要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主要运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事业单位进行控制,使事业单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部门的行政附属物。事业单位社会化程度不高,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非常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区通过结构管理、分类管理等方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从根本体制上进行革命性的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未根本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要按照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来规范市场经济,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事业单位也不能例外,即作为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否则,就要被淘汰。目前事业单位在发展中遇到的制度性障碍难题主要是:
一、管理体制的行政化,缺乏应有的自主性。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按照行政机关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其隶属关系来确定事业单位的级别,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参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确定行政级别,经费开支也参照政府机关模式,由财政拨给人头经费和办公经费。这种由国家统包统管的管理制度,使国有事业单位缺乏独立自主性,成为政府部门的行政附属物。事业单位没有自主权,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难以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
(未完,全文共17562字,当前显示144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