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历史的转折点,我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21世纪,以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03-0005-08
[收稿日期]-03-26
[作者简介]陈雪薇(1935-),女,广东中山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转折点,我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21世纪,以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成功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12―1989.5)
1978年12月18-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成功召开。而此前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为这次全会做了充分准备。最重要的就是,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代表党中央发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既是中央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也是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报告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理论的宣言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全党当时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全局性问题,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错误方针,明确地作出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且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伟大转折,其历史地位可以同民主革命时期的遵义会议相媲美。
从1979年起,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针对发展国民经济遇到的迫切问题,同年4月,党中央正式确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实际上用了5年时间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党中央决定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把“双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到全国。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进行。到1983年,全国绝大多数的国有工业、商业企业都实行了经济责任制,一些企业还试行厂长负责制。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国情出发,开始调整所有制结构,放宽发展城镇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政策,允许开办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特别是广东等地开始酝酿创办经济特区。从1980年下半年到1981年下半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经济特区建设先后启动。
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1980年8月19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这篇讲话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未完,全文共12988字,当前显示145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