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中国》观后感
我们能做什么
——《富人与农民工》、《63亿人的地图》观感
记得有人说。这个社会是个剧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但有人在前排,有人在后排,有些人却只能站着。
在《立春》这部电影中,王彩玲说过一句话。注定是这个命,你就要担待。
——题记
《激流中国》,一个早已熟知的名字,一部始终无缘观看的纪录片,当它真切而直白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时,将现实以白描式的手法却更加残忍地细细道来:
在我所看的《富人与农民工》中,讲述了四个人,同样也是四个家庭的故事。在故事中,有这样四种人:富豪住5000多万的豪宅,买全国为数很少的宾利车,挥挥手就可以在股市上翻云覆雨;中产阶级拥有保守谈论的六套房子,娶的是不爱武装爱红装的模特太太,在饭店喝的是一瓶接一瓶的茅台(这一场景让我一度恍惚地认为那不是茅台,而是矿泉水);贫穷的农民工,一家三个壮劳力全部出外打工都挣不够小女儿的学费,每月60元的房租都是他们的心头大患,总得东拼西凑才能勉强交上;穷困的夫妇,为了给年幼的孩子治疗伤残的右臂,而不得不外出打工,但到年终才发现,他们辛苦了一年,却都买不起一个送给儿子的玩具。
片子中有几个镜头,让我感触很深:
第一个镜头,当在天津打工的张建平夫妇过年回到家时,发现母亲患有严重的高血压,随时有脑溢血导致偏瘫,甚至是有生命危险,全家人不得不在母亲与孩子的疾病面前做出选择,这毕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选择。
第二个镜头,在张欣宇小朋友所在的寄宿制小学中,到了冬天,零下二十多度的夜晚,孩子们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入眠,其中有好几个孩子都是两人共用一床被子,孩子们就是在大通铺上依偎着度过漫长而难熬的幼年时光。当让这些小孩子们读自己所写的文章我的理想时,读到全班人一起哭时,我的泪水也忍不住了,他们的理想是那样小小地,清澈地,无不是想念在异乡辛苦劳作的父母,希望能读书,有出息,有朝一日可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第三个镜头,当记者采访杜文海的小女儿杜建娟时,这个成绩优异又十分体谅父兄辛苦的姑娘坚定地认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是通往富贵与幸福的一条康庄大道。但这条路真的是通的吗。现在的我感触很深,考上大学能怎么样,不照样是毕业等于失业;考上研究生又能怎么样,接受每个月不能糊口的微薄工资,想回报养育自己二十多年的双亲都是极其困难的,更不要说买房,结婚了;读了博士那又能怎么样,招聘时一句对不起,您没有工作经验或是对不起,您已超龄,还不是没电。现在的社会,假如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只能找到一份极其普通的工作,自身难保,更何谈改变家庭的命运。
第四个镜头,在华远集团老总李晓华参加的富豪聚会上,一位女富豪手上戴着一枚硕大的钻戒,顿时让我回忆起《色戒》中易先生送给王佳芝的那枚美丽的钻戒,只是这枚钻戒比电影里的真实,真实到让我觉得那就是一滴晶莹的眼泪……
第五个镜头,李晓华在书房中指着墙上的邓小平油画说自己就是靠邓小平的政策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旁白详细地解释了一下邓小平的这一政策。我周围有人说这个政策是错误的,并且日本的这部纪录片也带给了观众这样的认识,在这一点上,我实在不能苟同。
(未完,全文共4382字,当前显示130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