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读清华八年有感

读《清华八年》有感

最近在读梁实秋的散文,其中《清华八年》让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教育者,一个最基础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我向来对有关教育的文字更加的关注。

梁实秋进清华时应该在一九一七年,看看那时清华教育,再看看现在的教育,一对比之后竟然发现,时光虽已过去近百年,但是教育却一直没进步,甚至,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在追求的教育理想,正是那时的清华教育现状。是时光跑得太快。容不下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还是,我们这个民族太过功利,让立国之本的教育被推搡到拐角,让它自生自灭,最终沾染满身势利。

看此篇,才知清华的由来,心中说不出的滋味。“清华学校在那时候尚不大引人注意。学校的创立乃是由于民国纪元前四年美国看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庚子赔款半数制定用于教育用途,意思是好的,但是带着深刻的国耻的意味。所以这所学校的学制特殊,事实上是留美预备学校,不由教育部管理,校长由外交部派。每年招考学生的名额,按照各省分担的庚赔款的比例分配。”在那积贫积弱,倍受欺凌的时代,既有赔率又有割地,最后人家拿着你的钱让你办教育,再是一番怎样的好心,但那耻辱都已深刻在清华园上。

梁公当初进去清华的复试,是由当时天津(当时直属省会)省长朱家宝亲自主持面试的,这让当今只喜应酬,溜须拍马的官员怎不汗颜。当时清华分高等科中等科两部分。刚入校的便是中等科的一年级生。中等四年,高等四年,毕业后送到美国去。中等科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娃,一下子离开父母,离家万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个厦门的孩子因语言不通,而孤独郁闷精神失常,整天用英语喊叫“我要回家”,而最终遣送回去。在信息不发达时求学,都是一件辛苦事,拷问的不仅仅是勤奋,还有诸多的综合能力。若放在今天,电话、信息、视频,已将万水千山化为零距离,减少思念的痛苦。当然,清华为了减轻学生们的思乡之苦,也采取了措施,规定每两周每位学生都必须写一份家信,就连家在北平,每周日都回家的梁公也必须为止。先看之,觉得清华过于死板,但后一想,这也是对两周生活学习的一次回望与思考,也很不错的。梁公的父亲认为这正是练习小楷的好机会,于是这些家信年终汇定成册,留作纪念。


(未完,全文共3383字,当前显示88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