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根本

在国内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讨论中,有关西部怎么干这个话题,许多论者提出了不少根本性的意见。如有人说人才是根本,有人说科技和教育是根本,有人说基础设施建设是根本,有人说生态环境保护是根本,等等[1]。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吸引人才,发展科技和教育,建设基础设施,都需要投资;而保护生态环境,除了需要投资外,则主要是个立法和执法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才是根本。

一、为什么要在西部大开发中进行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

(一)西部大开发最急迫的需求是投资西部大开发最缺少的是投资。在已经过去的改革开放二十年间,西部地区不仅没有能很好的吸引外来投资,而且在伴随着人才孔雀东南飞的同时,本地资金也往外流。现在西部地区不要说搞大开发,连基本建设资金也十分紧缺。西部地区要在这次大开发的机遇中成长为经济巨人,它没有办法在短期内自我供血,而必须从外部引来投资。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机制历来是先进帮后进、先进带后进、先进促后进;没有一种经济是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能够全面快速发展的。吸引外来投资就是要在一个开放环境中寻求外来的帮助。

(三)利益导向的理论前提:非官方投资趋利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投资来源是国外国内的非官方资本,但这些非官方资本的本性是趋利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4]。非官方投资是以利益为本,因此只有利益才能把非官方投资吸引过来。在西部大开发讨论中,人们常说人才是根本、教育是根本。其实在大开发的启动过程中,人才和教育都不是根本。比如深圳从前有什么人才呢,可是后来人才都往那里跑;深圳直到现在都没有一所名牌大学,可是名牌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在全国最高。最根本的是什么。最根本的是它那里有利益和能够顺利获取利益的市场机制。我们有许多落后地区,它们并非不重视人才,遗憾的是它那里没有金矿,因此淘金者不会到它那里去。如果一个地方找遍每个角落都让投资者看不到一点利益,那么它就不要凑西部大开发的热闹,存留任何一丝吸引投资和人才的幻想;即使你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市场机制也会无情地粉碎你的梦想。一个地方有利可图,投资者来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自己会决定,企业自己会根据科研、生产和市场的需要又用利益去吸引人才,不用政府去操心。可见吸引人才、发展科技和教育,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利益的问题。做好利益导向,投资就来了;投资来了,人才就来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利益——投资——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大开发没有人才不行,但如果没有利益,没有投资,就永远不会有人才。东部沿海地区纷纷表示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但这些地区的决策者都强调: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只能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参与大开发。不少东部企业界的人士也认为,开发西部说白了是个经济进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西部大开发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但企业必须利字当头,如果无利可图,是不会去投资的。目前浙江商人在新疆从事经营的有8万人,在陕西有12万人,在西南各省有20万人,在西藏地区也有数千人[5]。他们不是政府安排去的,而是自发去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那里有利可图。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因此西部大开发不能重复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西部三线建设那种以政府行为为主导的开发模式,而应根据投资的趋利本性,利用市场化手段来吸引国外国内广大的民间投资。西部开发急需投资,而投资主要来自非官方资本,非官方资本的本性是趋利的,因此要吸引它必须靠利益作导向。


(未完,全文共5434字,当前显示146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