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和谐社会
**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走向现代化的试错史。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事件,都必须以这张大幕作为背景,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谐”理念后,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近,胡锦涛同志又概括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单从文字本身来看,中国古代对“和”的涵义也有过多种解释,比如,《广韵》的注解就流传较广。它把“和”解释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谥法》也说,“不刚不柔曰和”。如果比附到社会样态,有的学者列出上古三代、秦皇汉武、阴阳王道来佐证其源。但此和谐非彼和谐,现代化视野中的和谐究竟所为何物,或者,和谐社会应该定位于怎样的现代化。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指其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以经济的巨大发展为基础,在历史的时空坐标上所实现的全面、深刻而连续的变革。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所谓现代化就是这样的一个流程:现代性因素的导入,促使传统社会的制度、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解体和新的制度、社会结构、价值系统、生活方式的生成。因此,现代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发展观。也正以为如此,**世纪**年代至**年代首先诞生于美国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直到现在,当我们理性地审视西方现代化理论所强调的人的价值观、态度、和规范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甚至于浸透其中追求业绩的进取心和合理化的资本主义精神时,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基本事实:
(一)现代化理论这座摩天大厦的唯一也是最坚强的支柱——经济发展及其杠杆——资本或技术。正像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所指出的: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水平,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反映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水平,他们都没有反映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事实上,政治和文化是难以定量评价的。所以,报告所界定的世界先进水平,实际上指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不包括政治和文化等。这里所讲的综合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可以通过下图来说明:这就是说,**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化,为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只有这时,才能说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也只有在这时,才能说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已经开始。而**世纪**至**年代的知识经济及其技术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可能,只在这时,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证明。
(未完,全文共3957字,当前显示103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