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行支持农民增收的思考
关于农业银行支持农民增收的思考
20xx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党的十七大也提出,农村金融要在新形势下面向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如何服务好“三农”、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富裕和繁荣,成为农业银行成功改革的关键。长期以来,农业银行一直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将近50%的网点分布在农村和县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经过认真调研,结合实际,提出粗浅的改进建议。
一、农业银行支持农民增收所存在的问题
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农民脱贫致富的要求,也是党和政府的号召,同时,也是农行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求。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农行在支持农民增收进程中,现有的金融产品、服务以及结算网络,与农民增收需求产生了一些不协调的音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从农民来看,农行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民增收需要
一是服务机构缺位。近年来,农业银行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和防范风险,纷纷减少在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的营业机构,对部分农村的网点进行撤并,人员精简分流,业务逐渐萎缩,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功能有所弱化,金融服务甚至出现真空,难以满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需要。
二是服务手段单一。长期以来,面对面的柜台存取款业务服务一直占据农行乡镇网点的主导地位,如农民外出打工是扩大增收的途径之一,但由于转帐电话、个人网银、电话银行等高科技的新型金融产品并没有在农村得以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农村金融结算渠道不畅、电子化建设水平低下,即使开通了专为民工服务的“民工卡”,但面对已“优惠”了的结算手续费,民工们仍然会选择自己携带“血汗钱”回家,旅途中增加了人身及财产风险。
三是服务模式简单。金融服务创新被动多、主动少,模仿多、独创少,缺乏结合农村地区特点、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无法提供金融投资理财、农业大户财务顾问等多种金融服务。此外,对于假币识别、贷款抵(质)押、信用卡使用、电子汇兑等金融知识的宣传也不到位,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资金以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从政府来看,农行信贷支持力度难以满足农民增收需求
一是信贷资金供求失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的发展较多依赖于资金的支持。但是,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银行业等金融部门外流入城市和非农领域,这些资金的流走,弱化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使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资金支持遇到严重障碍。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资金投入有限,农村信贷满足率不高,资金供需失衡现象严峻,农业银行在农村“存多贷少”,信贷投放主要集中于龙头企业、特色产业、优质民企这些群体,向大户倾斜,对众多农户的信贷需求重视不够,支农品种匮乏,在农业科技开发、种植、养殖业及城镇化建设贷款等方面,基本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不能满足农户信贷资金的需求。
二是信贷权限逐渐弱化。随着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大多数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已从农村市场退出,农业银行在农村机构放款权限也逐渐变小,贷款审批权限逐步上收集中于上级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审批、审核制度客观上削弱了农村信贷支持能力。而且审批环节过多、手续过于繁杂,也丧失了农户取得贷款的时效性。目前,尽管农村金融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是,农民贷款难、农村信贷资供给萎缩、信贷权限弱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
(未完,全文共4851字,当前显示147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