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境贫困民族新牧区建设的思考
抓好新牧区建设,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构筑牧区新的发展平台,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边境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牧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是突出牧民增收、牧业增效这个重点,实现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新牧区建设的思路、内容和目标措施
明确新牧区建设的思路:要以“政府引导,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全民参与,保留特色”为原则,保持“一个不变”,即家庭联产承包的基本经营体制不变;“两个坚持”,即坚持草场“三牧”(休牧、禁牧、轮牧)制度、坚持草畜平衡制度;“三个发挥”,即发挥牧区能人带动效益、发挥规模效益、发挥牧民主体作用;“四个整合”:即整合草地、畜种、牧业设施等生产要素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在此基础上推进以现代家庭牧场为主要内容的新牧区建设。
在建设内容上提出。推进“三转”,即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转移牧区人口、转化人力资源和草地资源优势为切入点,加快建设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
在目标措施上提出:全面提高“五化水平”:即组织化、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实现“三生共赢”:即生态、生产、生活共赢。在推进试点示范建设上提出:“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本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以村队为单位,在每个县抓好2-3个县级试点,全面推进全地区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建设新牧区提供资金支撑
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发挥项目对投资的拉动作用,通过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补助、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在资金投放上,对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贴息资金、支农贷款等,实行“政府统筹、捆绑使用、定向投放”,切实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巩固完善牧民定居工作成果,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两不转”的要求,切实改善草料地配套水利设施、人畜饮水、牧道及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条件,积极促进草畜平衡,使牧民定居工程发挥综合效益。积极争取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资金,加大投入,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项目、高标准草料地建设项目、世行贷款等项目,加大草原改良保护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人工草料地建设步伐,同时进一步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牲畜品种改良、现代化牧业机械等科技投入力度,增加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三、采取综合措施转变牧区经济发展方式,千方百计增加牧民收入
(未完,全文共3056字,当前显示97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