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审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审计发展需要资源。任何审计规划的确立、结构的调整、方式的选择、方法的应用、效率的提高都与一定的审计资源分布、流动、利用状况相联系。整合和利用审计资源是使审计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审计资源是审计执行主体权力所管理或掌握的人员、信息、财产、技术和方法等。人才资源是第一审计资源,是关系审计事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资源。广义的审计资源还包括被审计单位应该提供审计的内容,如财政财务预决算资料、电子数据等。在国内,审计资源占优势的地区,通常拥有事业发展的优势。审计资源的分布不是固定的,我国审计发展的过程,是审计资源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分布状况不断改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资源的总趋势是。在资源构成中,外在于人的要素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具有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掌握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能够准确运用法律法规的人的因素不断上升。在审计基本资源基本稳定、相对资源趋于减少的今天,审计机关认识和开发新的资源——最广泛地整合审计机关的人才、财产等资源和规范地利用审计体系和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资源已越来越重要。
一、审计机关资源安排的基本状况
依据宪法规定,我国于1983年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审计机关组织体系,即国务院设审计署,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审计资源的安排一般是围绕审计职责而进行的,是与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与国家选择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和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的要求相联系的。
在审计机关设立至审计法颁布实施以前,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方向,我国实行了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折,在这期间,国家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大包干过渡体制。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是财政财务收支合法性审计,金融机构信贷计划、企事业及基建单位财务计划执行结果审计等。审计资源安排基础主要是审计对象所处的行业,辅之以审计对象的职能。
这种资源安排格局,与当时政府对审计部门关于严肃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的要求是适应的。在这种资源安排下,全国审计机关协调审计体系三轮齐转,共同动作,在监督下级政府和本级政府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全民所有制企业、国家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等财政财务收支,特别是监督全民所有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履行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经济监察作用。
审计法颁布实施后至审计法修改前,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构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及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所作出的规划和部署,我国完成了经济体制的基本转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期,国家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国家审计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同级审”和“两个报告”成为审计机关的例行性工作。在这段改革集中期内,政府管理经济的重点逐渐从微观转向宏观,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建立,财政通过筹集和分配一部分社会资源、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来实现其调控经济的职能日益凸现,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法、技建设成为审计建设的重点。国家审计的重点逐渐由以企业审计为主转为以公共资金审计为主。审计资源安排基础是审计对象的职能。
(未完,全文共5286字,当前显示144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