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审计监督的思考
招商引资既是一种市场行为,也是促进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说,招商引资直接关系着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然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突破政策底线,脱离审计监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值得关注与思考。
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突破国家政策底线
为了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增强外向型经济规模和实力,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在这些政策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违规手段和违法事实。
(一)盲目立项、低价处置国有资产。
引进好的项目、好的企业能够发挥龙头作用,带动相关地区诸多关联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然而,有些地方片面强调招商引资,对项目质量把关不严,缺乏可行性论证,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绿灯放行,照单全收,忽视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致危害当地的生存环境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还有些地方为盘活国有资产,实现本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将一些企业进行破产、重组、改制或出售,对企业资产进行处置,相关人员下岗分流,国有股权不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进行竞价交易,低价处置国有资产,造成本地区国有资产流失或外流,拖欠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统筹,危及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自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招商引资历来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各地纷纷出台鼓励招商引资的政策,实行对引进项目给予税收减免、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等优惠政策,对引资有功人员给予现金奖励。有些地方按照投资额度对企业上缴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等进行不同程度的税收返还,对自主权更大的地方税收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对招商引荐人员按照投资额进行奖励;有些地方明显突破法定权限和职责范围给予优惠承诺,不遵守法定的审批管理程序,而是通过各级领导干预,搞所谓“特事特办”,偏废法治环境建设;还有一些区县为了招商引资同周边地区在政策上竞相攀比,不惜血本让税让利,形成恶性的引资竞争,不利于创建健康、稳定、有序的投资环境。
(三)低价处置土地、矿产等国家资源。
(未完,全文共3098字,当前显示84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