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范文一:众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_苏轼_定风波_暗含的人生哲学第30卷第1期咸宁学院学报vo.l30,no.1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1-0039-02

众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苏轼5定风波6暗含的人生哲学*

李明

(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湖北咸宁437005)

摘要。苏轼词中名篇5定风波6既有美的形象,行文上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火,给人美的感受。字句之下又蕴

含有深刻的人生道理,它告诉我们,勘破人的主位,用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用自然的方式对待社会,用自然的方式对待自我,才能在无限的时空中作/逍遥0之游。关键词:人生哲学;定风波;苏轼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5定风波6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0宗白华先生也说:/艺术不只是和谐的形式与心灵的表现,还有自然景物的描摹。景、情、形是艺术的三层结构。0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多层结构,具有多层内涵。其最基本的一个层面是作者提供给我们的具体可感知的景物,在具体可感知的事物背后,往往暗含有抽象的更高层次的含义;也就是说,在客观事物背后,还蕴含有作者的主观心理和情绪。对于艺术的欣赏,首先必须解读出这种主观心理和意境,即王国维所说的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既要入,又要出,入才能感受真切,出才能看得分明。对于苏轼的名篇5定风波6的解读更应如此,因为它优美的词句之下含藏着作者独特的人生智慧,含藏着作者对宇宙人生深刻的体悟。

5定风波6这首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以道中遇雨这样一件小事为触媒,抒写他对于遭受风雨的那种无所畏惧,泰然自若的态度。并显示了他作为诗人兼哲人倔强、达观、睿智的一面,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情趣的词。以下拟从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解读这首5定风波6的内涵。

(一)

从表象看,这首词的表层意义不难理解,全篇叙事写景抒情水乳交融,写得有声有色,气势充沛而又有诗情画意。上片写冒雨徐行的心情,下片写雨后的景物和感受,上下两片浑融一体。

先看上片,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0下笔突兀,气势饱满,描写有声有色,气象不凡。/穿林打叶0是断面描写当时风雨的情状,暗示着狂风穿林,暴雨打

叶,看来这场雨不但速度来得快,而且力度深。大自然风云突变,面对这意外侵袭,/同行皆狼狈0,作者却/吟啸且徐行0,仿佛对暴风雨这一/插曲0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反而高歌吟唱,冒雨徐行,在风雨中体验另一种感受。接下来/竹杖芒鞋轻胜马0是对/徐行0的补充,作者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无所挂碍,一身轻快,觉得比驾驭马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要轻快多了。这里一个/轻0字耐人寻味,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感觉。当一个人无所累,无所欲的时候,内心自然是轻快不已的。上片最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0有点总结的味道,这里的/一蓑烟雨0,不是实写,而是象征。一方面,既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0,说明当时并无蓑衣可披。另一方面,/烟雨0也不是专指沙湖道中的烟雨,而是泛写大自然中出现的一切风风雨雨。这句话的画外音是:只要预备一件/蓑衣0,不仅能应对当下的风雨,而且能坦然面对一生的风雨,蓑衣无形之中就被赋予了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未完,全文共21298字,当前显示142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