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虚词以的用法

范文一:重要虚词用法【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9)「而后」才,方才。例。


(未完,全文共20183字,当前显示149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