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创新是模仿的最终目的

因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那些著名的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他们拥有著名的品牌、核心的技术、丰富的市场经验,但是在国内市场上的运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培育市场,引导消费潮流。正是他们能在适应中国特色的市场中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成功。反观我们国内的本土企业,他们也是在向优秀企业学习,在学习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如学习三星,他们没有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进行取舍,为己所用,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我们提倡创新,但并不是绝对的否定模仿,创新与模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创新不是要否定模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远”;模仿也不是就没有创新,“成功的模仿就是一种自我创新”。“很多创新活动是失败的,可是不创新的公司却必然灭亡”。一家企业,如果没有把创新作为基本的发展战略,那么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断定,这家企业只有两个前途,一是灭亡,二是修改自己的发展战略来获得生存机会。

杰克韦尔奇认为,一个强大的企业必须有持续增长的收益和利润,收益的增加来自于源源不断的新主意和产品创新,利润的增长则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利润是收益的一部分,在收益一定条件下,企业再怎么提高劳动生产率总有一个相对的上限,即老产品的利润率在达到一定值后就不大有可能提高。所以,企业要强大也必须进行把创新作为企业的基本战略。

很多企业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在怎样创新方面就显得不知如何着手。创新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创新。那么,创新的源泉来自于哪里呢。笔者认为创新来自于市场。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在学习中创新

有专家声称。“模仿战略将至少是中国企业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内唯一的出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尽管有好多企业纷纷以世界强的大公司作为自身的标杆,作为战略模仿的对象。比如集团以三星电子为模仿对象,从其全球化战略中汲取信心;联想模仿戴尔的直销模式;夏新模仿亚洲“双”索尼和三星等等。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每个企业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条件、产品特点,刻意模仿,往往成为邯郸学步的少年,最后连自己原有的步法也忘却了,得不偿失。况且,公司的成功战略是不可以模仿的,我们能够学习的仅仅是这些企业的策略,而不能拷贝这些企业的战略基因。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习模仿中创新。

学习和借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但学习和借鉴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我们要做的,是吸取其精华运用于实践中,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孙子兵法》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兵书,日本松下、东芝等著名企业采用其计谋,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兵书”变成了“商书”。因此,这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在根本思想、重大策略上借鉴已有的他人的思想。

基于模仿的创新,为赶超先进的企业带来“后发优势”。

一,是避免大量资源投入。因为技术的发明以及产业的形成,是建立在多年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之上。“拿来主义”使得追赶中的企业可以避开发明的巨大耗费。

二,是避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高风险”就是对突破性技术革命追求的定义。而追赶中的企业,能够在市场走向清晰,风险减弱的条件下,利用新技术,开拓市场。在技术成型的情况下,针对市场,完善改造性的创新工作,却更有的放矢,使企业更有机会成功。

三,是后进企业的勇气。创新者总是瞻前顾后,追赶者却能神闲气定。


(未完,全文共4421字,当前显示141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