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篇一: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题目: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以黄冈市为例学生姓名:叶庆红

学号:106221034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胡俊超教授

2013年11月14日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以黄冈市为例摘要。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异不仅存在,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本文作者在大量参考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黄冈市为例,研究该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并对该地区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初步探讨。

关键字: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1.研究背景

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经济的下一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自1990年初提出后,就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普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本所在,而且,也为发达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同时,又可以继续发挥发达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增强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为通过区域合作来帮助欠发达区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可以有效地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调控区域经济差异,需要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基本原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把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控制在一个区间之内。这个区间是,一端以不影响全国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为界限,另一端以区域之间不出现两极分化,保证社会安定为界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警戒线”的概念,即区域经济差异只要不超过这条警戒线,那么,就不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危害。因此,调控区域经济差异就是要把它控制在警戒线以下。

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目标应是在本世纪内减缓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趋势,防止引起我国经济发展秩序混乱和诱发社会动荡,同时,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扶植力度,争取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进入下一世纪,逐步努力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1.2城乡关系的内涵

改革以来,国内各学科,各领域对城乡关系日益重视,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不断增多,但对城乡关系的内涵尚无普遍接受的权威的概念。

“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

城乡关系分为以下内涵层次:

一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乡村区位关系;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工业与农村关系;三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市民与农民关系;四是生态学意义上的斑块与基质关系

1.3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

1.3.1以农促城阶段(1949-1978)

农民和乡村对工业化和城市的支持,主要通过提供农产品剩余(农业税、通过统购统销和剪刀差形式来提供低价的农副产品)提供积累和降低成本。


(未完,全文共11202字,当前显示141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